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化遺產歷史文脈保衛戰獲大勝

文化遺產歷史文脈保衛戰獲大勝

日期:2016/12/14 11:14: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泗州塔
  合江樓
 

金帶街。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一首千古絕句,成為惠州千年來的代言詞。

 

  一直以來,市文廣新局十分注重發掘和傳承惠州的歷史文化,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家底

 

  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00處

 

  登記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192條,有5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和3處歷史地段,歷史街鎮、傳統村落在各縣(區)星羅棋布,傳統村落60余處

 

  惠州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素有“粵東重鎮”、“嶺東雄郡”之譽,歷來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和軍事重鎮,門類眾多、內涵豐富的文化遺產,展現了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的風貌和文化斷面,構成了惠州獨特的文化生態和歷史文脈。

 

  “惠州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0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192條,對401處文保單位、首批202處歷史建築和3507株古樹名木全部實行建檔和掛牌保護。惠州現有5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和3處歷史地段,歷史街鎮、傳統村落在各縣(區)星羅棋布,傳統村落60余處。”說起“家底”,市“申名”辦副主任、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羅川山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數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無法復制的文化遺產,是先人留給惠州彌足珍貴的寶貴財富。”

 

  如何保護、發掘和傳承惠州的歷史文化?

 

  “只有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的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才能依法依規納入科學有序的規范保護序列,才能在城市的文脈傳承中悉心守望古城的背影、聆聽那幽遠的足音和懷揣一抹抹鄉愁……”羅川山在《惠州城市的文脈認知與地位定格》一文中,對惠州歷史文化的情感和惠州 “申名”的執著袒露無遺。

 

  追夢

 

  追“國字號”追了20多年

 

  歷經2年多50多次修改完善,最終形成30多萬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材料和視頻匯報片對這個“國字號”榮譽的追求,惠州走過20多年的漫漫征途。

 

  1993年,肇慶、佛山、梅州和惠州同一批申報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前3個市和縣級市海康(今雷州市)於1994年獲批,惠州仍保留“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提及這些,羅川山的心情至今難以平復,“當時申報經驗不足,申報工作做得不夠充分。”

 

  “惠州作為一座千年古城,沒有理由不積極申報。”羅川山說,2009年,惠州又一次啟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也就是在這年,“積極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次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5月24日,我市召開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動員大會,惠州“申名”工作正式發力。從此,惠州“申名”之路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申名”路線圖和時間表越來越清晰。

 

  去年6月,惠州市北門直街、金帶街、水東街、鐵爐湖和淡水老城等5條街區獲評為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跨過了惠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最為關鍵的一道“關卡”;

 

  去年11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考評專家組來惠,對我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進行實地評估考察;

 

  今年,歷經2年多50多次修改完善,我市最終形成30多萬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材料和視頻匯報片;

 

  ……

 

  圓夢

 

  惠州名城屬於“一般史跡型”

 

  惠州客家圍屋獨具特色,惠州計劃聯合梅州、河源等市,將客家圍屋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正是這樣的熱情與執著,讓惠州突破“申名”瓶頸,成功跻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行列。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項德政工程。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魂,也是城市發展的DNA。”羅川山說,惠州“申名”之路艱辛且漫長,這份“遲到”的榮譽背後,不僅有市委市政府的高瞻遠矚、高度重視,各級各部門的鼎力配合、強力推進,還有廣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這場文化遺產和歷史文脈的保衛戰,在惠州大地取得大勝。

 

  羅川山說,今後將進一步挖掘和傳承惠州的歷史文化,梳理惠州歷史文化特色,提煉文化資源價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包括古都型、傳統歷史風貌型、風景名勝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近現代史跡型、特殊職能型、一般史跡型等七大類型,惠州屬於“一般史跡型”。

 

  “還有很多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沒有發掘出來,今後這項工作任務會更加艱巨。”羅川山表示,惠州客家圍屋獨具特色,如惠陽的碧滟樓有形狀各異的院落,結構布局巧妙,自成一體,惠州計劃聯合梅州、河源等市,將客家圍屋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來源:惠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