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千年雄關漢函谷關借力絲路申遺迎來了新生

千年雄關漢函谷關借力絲路申遺迎來了新生

日期:2016/12/15 1:20: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漢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兩京故道的重要關隘。隨著漢函谷關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申報,洛陽八關重回人們視野。

  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周公營造洛邑時,就在邊境四周設關口3個,以達到拱衛京師的目的。東漢末年,為抵御黃巾起義軍,漢靈帝更是在洛陽四周設立伊阙、廣成、太谷等八關,置八關都尉,史稱“八關都邑”。本報今起開設《城市記憶·洛陽八關》欄目,為您介紹洛陽八關的滄桑歷史,敬請關注。

  核心提示

  漢函谷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由漢樓船將軍楊僕所建,至今已有2100余年。作為洛陽通往西方的“第一門戶”,漢函谷關東指洛都、西望長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為“洛陽八關”之首。

  1“恥為關外人”樓船將軍徙關

  其實,我國歷史上曾有過3個函谷關。

  據有關史料記載,一為秦關,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北邊;二為漢關,即位於我市新安縣的漢函谷關;三為魏關,該關建於曹魏時期,位置今已不詳。

  秦關始建於西周,原為桃林塞,為虢國地。戰國中期,該要塞為秦所得,秦便在要塞之東築關城,名東關。因東至新安,西至潼關,凡四百八十裡,其地多流河翼岸巍峰插天,絕谷深委,峻坂纡回,統稱“崤函”。關城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說起來,漢函谷關是西漢樓船將軍楊僕“搬來”的。

  楊僕是西漢名將,一生戎馬倥偬,南征北戰,追隨漢武帝開疆拓土,彈壓部族叛亂,為鞏固西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被任命為樓船將軍。

  楊僕祖籍為今新安縣鐵門鎮,去秦關三百裡,而“恥為關外民”。因此,他上書漢武帝,決定以家財為資,徙關於新安縣城東;漢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便答應了楊僕的請求。隨後,楊僕傾其家財,帶領部眾及門人,按秦關模樣,在新安縣城東“克隆”了一個函谷關,即漢函谷關。

  2 扼守兩京咽喉 絲路重要門戶

  東漢時,由於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漢函谷關就成了洛陽通往長安的西大門。漢靈帝增置八關都尉時,漢函谷關成為八關之首,軍事要塞地位進一步鞏固。

  由於地位重要,許多帝王和文人墨客曾登臨漢函谷關,為漢函谷關留下了諸多“文氣”。

  據史料記載,東漢光武帝曾在關內設大駕宮。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十月,改漢函谷關為通洛防,大興土木予以修繕,大將賀若敦(洛陽人)為中州刺史鎮關防。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和武則天曾在漢函谷關附近興建合璧宮。

  現在的漢函谷關是1923年由張钫出資重修的,主要包括關樓、雞鳴台、望氣台、南關牆、北關牆等。

  近日,我們來到漢函谷關時,看到其關樓與雞鳴台、望氣台的平面呈“H”形分布。其中,關樓在其西;雞鳴台、望氣台在其東側,南北對峙,中間的通關古道寬約50米。

  關樓遺址為磚石結構,分上、中、下三層。其中,下層為平壇,壇高9米,南北長25米,東西寬20米,壇下中部為拱形東西通道;中層為磚混結構,是四面相通呈“十”字形對稱的窯洞,洞寬2.6米、高2.9米,每室壁間各嵌“無字碑”兩通(共8通),地面灰陶方磚,角對角、縫對縫,鋪設考究。室外設平台,四門各有石聯,上層已經坍塌。

  雞鳴台位於古道北側,東西殘長約30米,南北殘寬約20米,殘高15米;望氣台位於古道南側,東西殘長約30米,南北殘寬約25米,殘高約15米。

  南、北關牆均為東西向長條形。其中,北關牆殘長315米,寬8.5米至20米,東側與雞鳴台相連;南關牆長約300米,寬8米至23米,東側與望氣台相連。

  3 借力絲路申遺雄關迎來新生

  作為我國古代兩京故道的重要門戶,漢函谷關於200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確定為我國絲綢之路跨國申遺的項目之一。

  為配合絲綢之路申遺,自去年6月起,市文物工作者對漢函谷關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截至目前,共鑽探面積13.9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000余平方米。

  通過此次發掘,市文物工作者在今望氣台南側,分別發現了南北向、東西向城牆各一段,並將其分別命名為關城東牆和關城南牆。其中,關城東牆東西寬約35米,殘存高度約3.5米,向南延伸至皂澗河(澗河支流)北側。另外,在關城南牆上還發現了一個用石塊壘砌的坡道,初步推測應該是城牆的排水設施。

  同時,在漢函谷關關城內還發現了房屋基址遺址、排水渠以及數十枚函谷關遺址的代表性遺物——“關”字瓦當等。其中,關城房屋基址遺址位於遺址區西南側,成組排列;房址南側,靠近皂澗河的地方發現有石頭壘砌的排水渠,房址北側有水井。

  據此初步推斷,漢函谷關絕不僅僅是一座關隘,而是一個由關城、道路、障塞、烽燧等設施組成的復雜的關防體系的一座城。

  除此之外,新安縣文物部門還實施了漢函谷關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除加固了關樓和關牆等遺址外,還保護展示了一段漢代道路、新建了游客服務中心等,旅游功能不斷完善,還正積極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借力絲路申遺,千年雄關——漢函谷關迎來了新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