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藝術之花的澆灌者——張家泰

古建築藝術之花的澆灌者——張家泰

日期:2016/12/15 1:19: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張家泰,河南開封人,生於1937年8月,中共黨員,研究員。1960年畢業於開封師范學院(今河南大學)歷史系。1960年至1962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從事文學藝術研究;1962年10月調到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工作;1964年參加全國第三屆古建築測繪訓練班,系統地學習了古建築的基礎理論;1970年至1981年,省文物工作隊與省博物館合並後,曾任《河南文博通訊》內部期刊的負責人,在當時經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和湯文興等同志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利用這一陣地多次組織夏文化研究座談會,連續發表了夏鼐、佟柱臣、史樹青、祁英濤、胡厚宣、安金槐、許順湛等大家的重要論文,為全國夏文化的研究開了個頭,受到全國文博界的重視。出版14期後,經省委宣傳部批准,於1981年改名《中原文物》,並在國內外公開發行,成為我國省級文博單位首個創辦的專業性刊物,為培養我省專業人員,繁榮學術研究,宣傳文物知識提供了一個耕耘的園地。

1981年10月張家泰調到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任所長,1999年7月退休。

幾十年來,張家泰同志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工作,為河南的古建築保護及文物科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多次受到省直機關黨委,省文化廳、省科協、省文物局等上級領導表彰。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專家。

辛勤耕耘 古建築藝術之花處處綻放

河南是全國文物大省,不僅地下文物十分豐富,而且地上的古建築,也是星羅棋布,遍及中州大地,保護維修任務十分艱巨繁重。40年來可以說他把絕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文物調查、維修、保護和研究上。如登封漢三阙、嵩岳寺塔、觀星台、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鐵塔等等,進行實地勘察、測繪、規劃、作了大量的工作。許多項目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基地、或旅游的勝地。

淨藏禅師塔,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是我國最古老的八角形仿木磚塔,研究價值十分重要,是1963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長年失修,已破爛不堪,岌岌可危,尤其是基礎部分,磚層剝落,嚴重威脅到古塔的安全,急需維修保護。

1960年初,經國家文化部文物局批准,由張家泰設計並主持對該塔基進行復原維修。淨藏禅師塔修葺之後,得到了著名古建築專家祁英濤先生的好評與肯定,在他1988年寫的《中國磚石古塔維修概論》一文中指出,作為“補砌塔基保養工程,情況頗不一致。有的處理較好,如河南登封縣會善寺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建造的淨藏禅師塔,由於多年的失修殘損,於1963年經過對殘存基座的仔細研究,找出原來的基層形制後進行了修補,效果較好。”

登封告城觀星台,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期以來被學校占用,年久失修,東壁因遭侵華日軍炮擊,大面積坍塌,北壁有多條裂縫,台頂小室、梯欄、及台頂女兒牆也已殘缺不全,量天尺周邊雜草叢生,現存古建築群已被學校任意改造使用,已經失去了原來觀星台的面貌。為妥善保護該古建築群,張家泰、呂品和登封文管會宮熙等同志對觀星台及大門,照壁等,進行了現場勘測、調查,進行了全面維修,恢復了1944年被侵華日軍炮擊致殘的台體和台頂等建築。找到了早已丟失的“量天尺”中的一方“圭石”,使“量天尺”由現存不完整的35方圭石恢復到文獻記載中36方圭石總長31.195米的原狀,已基本符合了《元史、天文志》中石圭長128尺的記載。使古老的觀星台又重新展現在中原大地上。

觀星台的整修和復原,引起了天文專家的關注。北京天文台的顧啟斌、付得廉、張煥志等到觀星台進行有關天文觀測,新經濟科教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先後攝制了《宇宙》、《晝夜與四季》等科教紀錄片。

登封嵩岳寺塔,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年久失修,毀壞比較嚴重。經文化部文物局批准,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對該塔進行了全面的保護、維修。張家泰擔任該項目的工程技術指導。他對該塔的現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擬定了《登封嵩岳寺塔整修總體方案》,並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對該塔的重點維修項目作了充分的技術准備,如塔體內外裂隙與塌崩的加固,地基防滑的加固,塔剎的修復,塔體的避雷設計,地宮的加固維修,塔院內三座殿宇維修,遷建山門等。特別是在塔基的滑坡問題上,邀請了中國文物研究所、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多次會診,否定了嵩岳寺塔處於滑坡地帶的威脅,應采取塔前加固地基(打防滑樁),塔後退耕還林的措施,並建立長期觀察點的意見。嵩岳寺塔的保護維修工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各項設計目標。國家文物局領導及專家,對該塔的維修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嵩山少林寺,是歷史悠久的古剎名寺,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1928年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大雄寶殿、鐘鼓樓、天王殿、六祖殿、緊那羅殿等幾座重要古代建築,付之一炬,使這處宏偉的古建築群,遭到嚴重破壞。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快速發展,和文物旅游事業的需要,197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決定,重修少林寺,成立了“河南省整修少林寺領導小組”,任命張家泰為工程組組長,負責規劃、設計、維修工作。從此開始,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少林寺的維修工作中,不管風吹雨打、寒冷酷暑,甚至春節假日期間也堅持在少林寺的工地上。

在完成少林寺千佛殿維修工程之後,他又先後設計恢復了少林寺的圍牆、禅堂、僧院、六祖殿、緊那羅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鐘樓、鼓樓等。通過這次全面的復原修葺,少林寺恢復了昔日的壯麗面貌,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

此外,還完成了如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工作:開封城牆南大門甕城保護維修和西城門樓重建方案、開封延慶觀勘測設計、玉皇閣的修復方案;“四渎”之一的濟源市濟渎廟勘察規劃設計工作,執筆完成了《濟源市濟渎廟總體規劃說明》,此規劃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而開始施工;新安縣千唐志齋石刻保護防潮措施設計方案;鞏義市北宋永定陵、永昭陵總體規劃;“浚縣大石佛加固維修方案”;開封繁塔的維修工程等。

潛心研究 科研成績碩果累累

張家泰對待學術研究態度嚴謹,務實認真,令人敬佩。幾十年來,他發表的論文及專業文章約70篇,主要有《登封觀星台和元初天文觀測的成就》;《隋代建築若干問題的初探》獲科協優秀論文二等獎;《少林寺大雄寶殿構架與外形連體復原設計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少林寺考》獲省考古學會優秀論文獎。

編著或參編著作10余部。如:《少林寺》、《中岳嵩山》;《郭守敬》作為《中外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叢書之一,獲得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最高獎)等共五個獎項。參編的《中國民族建築》一書中,“河南篇”為主編,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參編《鐵塔》一書中撰寫“建築藝術部分”;《靈泉寺》一書中的建築藝術部分;《黃河小浪底水庫文物考古報告集》的第四部分;《河南文物精華、古跡卷》“河南石窟石刻概述部分”;《河南文物考古50年》中“河南省古代建築的保護與研究”部分;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與文物博物館卷撰寫了10篇長條目。《少林寺千佛殿壁畫》一書中《少林寺千佛殿壁畫概述》部分等。

為新世紀 培養古建科技人才

張家泰很重視培養文物科技人才。省古建所成立初期,科研人才缺乏,從事古建築保護的青年科研人員水平普遍不高,鑒於這種實際情況,他采取以老帶新,能者為師,互相幫助等辦法,積極培養青年科技人員。他出差時往往帶幾個青年人,在現場講解,見到什麼文物,就講解什麼,把學習的理論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了從學術和技術等多方面提高本所專業人員的業務水平,他還邀請了北京大學及文博單位的專家到所裡講學,如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著名古建築專家於倬雲、祁英濤、安金槐、韓紹詩、楊煥成等。

上世紀70年代,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黃河大學的邀請,為三校本科生講授“中國古建築概論”等課程;還為文博系統舉辦的各類文物培訓學習班講課。1999年退休之後,仍繼續為我省培養科技人才,2000年應河南大學的邀請,擔任河南大學古建園林研究院院長,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為培養新世紀的古建築專業人才而繼續發揮余熱。現已招收建築歷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六屆,其中三屆已走上科研與大學教授崗位。

由於張家泰是我省著名的古代建築保護與研究專家,參加了許多方面的社會活動。如:省政府批准的河南省城市規劃技術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局聘任為河南省文物局古建築石刻專家組副組長;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學術界有中國文物學會理事及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協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學術委員;中華古建築研究社國內理事;中國科技學會天文史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副會長;河南省科技史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建築史研究顧問等。

張家泰同志是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的主要創業者之一,從古建隊的籌建到改名為古建所,從古建所選址到隊伍建設,從立足河南到走向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淹沒區文物保護工程,他和古建所的同志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取得了優異成績,在我省和全國被評為先進文物單位。在古建所的初創和發展進程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張家泰退休之際,省文物管理局在《致張家泰同志的信》中說:“作為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的主要領導者,二十余年來,您以所為家,勤奮工作,排除萬難,開拓進取,為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我省的古代建築保護及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全省文物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贊譽他為我省的古代建築保護及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退休之後,又走進大學的講堂,繼續為培養古建人才而忘我的工作,發揮其余熱,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光榮職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