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小捷考察中國援柬吳哥古跡保護修復項目並慰問援柬工作隊
日期:2016/12/14 11:19: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9月8日,正在柬埔寨進行訪問的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率中國政府文物代表團考察由中國政府援助、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的周薩神廟和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並親切看望慰問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工作隊的工程技術人員。
勵小捷聽取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許言及援柬工作隊技術人員關於修復項目的情況匯報。他詳細了解了周薩神廟建築殘損狀況、修復技術等情況,並在展板前仔細觀看了建築本體修復前的照片,詢問修復工藝和技術難點,對原始建築石材和新配石材的來源一一進行了了解。他說,保護吳哥古跡國際行動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正式參與的大規模的文物國際合作,周薩神廟工程是我們的開篇之作,取得較好的成績,為我們後面的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在茶膠寺工地,勵小捷首先來到現場施工辦公室,參觀了項目前期進行的建築測繪、考古調查、巖土工程勘察、建築形制及復原研究等研究工作成果展,並聽取了修復項目施工進展的情況匯報。他充分肯定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所做的前期研究工作為後期的保護方案設計及修復施工打下的堅實基礎,認為這些前期研究成果有效推動、促進了保護修復方案設計及施工的開展,為掌握施工進度和質量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在工地,他詳細詢問了對變形移位石構件的解體拆落、殘損石構件的修復、塌落丟失石構件的尋配補配以及石構件的回砌歸安等施工流程和工藝。他對施工過程中使用傳統修復施工機械和中柬傳統建造、修復施工工藝的做法表示了贊賞。他說,茶膠寺建築本體的保護與修復,遵循了最小干預,保持原建築形制與藝術風格、原建築結構、原建築材料、原工藝,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建築本體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通過科學、有效的修復技術手段,排除了建築結構存在的安全隱患,修復後的建築充分體現出了古代高棉傳統建築藝術風格。他贊賞中國援柬工作隊通過國內外合作積極開展茶膠寺考古發掘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認為這不僅是茶膠寺項目綜合性、研究性明顯加強的表現,也是中國援柬工作不斷進步、水平不斷提高、信心不斷增強的充分體現。
茶膠寺采用砂巖與角礫巖作為主要建築材料進行砌築,上千年暴露於自然環境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石材表面及建築結構形成了表面粉化剝落、微生物病害、表面坑窩狀溶蝕、風化裂隙、表層空鼓、局部缺失等多種病害。國際組織和柬吳哥管理部門對茶膠寺須彌座石刻病害防治十分關注,中國援柬工作隊也正在把工作的重心向石刻病害防治轉移。他囑咐技術人員,石刻保護修復要堅持試驗先行,特別是新材料的使用,要經過充分的試驗和論證,證明對文物本體沒有損害的情況下才能實際應用。他鼓勵援柬隊員要堅持研究與修復並重,積極推動與德國隊在這方面的合作,汲取國際先進經驗,確保工作成效。
最後,勵小捷來到中國援柬工作隊駐地,看望慰問這裡的中、柬工作人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劉曙光院長向勵小捷一行介紹了有關人員和情況,勵小捷說,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工作隊在暹粒工作已近20年。20年來,你們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完成了周薩神廟文物保護工程項目,並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超進度推動了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得到柬埔寨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在吳哥工作的各國工作隊的肯定。不僅為修復吳哥古跡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中國的文物工作者爭得了榮譽,而且還牽頭舉辦了“高棉的微笑”文物展覽,成為推動中柬友誼的重要使者。勵小捷指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政府對外文物保護援助、合作項目會越來越多,我們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和准備,包括學習、研究、隊伍等多個方面的准備。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作為這方面的先行者,應該發揮關鍵作用。他要求文研院和援柬工作隊及時總結經驗,充分利用暹粒這個國際合作的舞台,堅持系統、全面地學習柬埔寨的歷史與文化,在認真總結吳哥古跡保護修復的工程技術經驗的同時,要加強對柬方技術人員的培訓,力爭為柬方培養高級別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強與國際同行的合作和交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和機構的文物保護修復理念、方法、材料和技術,從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他勉勵援柬工作隊同志繼續發揚不怕吃苦、敢於拼搏的精神,將援柬吳哥古跡保護工作這一艱巨復雜的任務扎扎實實地完成好,為祖國爭光,將中柬兩國人民友誼發揚光大。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