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插拱就是彎曲的斜撐,斜撐由擎檐柱蛻變而來

插拱就是彎曲的斜撐,斜撐由擎檐柱蛻變而來

日期:2016/12/15 1:19: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以木結構為骨干的土木混合結構的中國古代建築,從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帶有健全榫卯的木構來看,已有超過七千年的發展歷史。從奴隸制早期,高大的土木結構殿堂就要求出檐深遠,因此相應地要求有一定形式的承檐結構。通過建築考古發現,河南偃師二裡頭早商高級建築遺址(F1)在主體殿堂檐柱遺跡的周圍有遺存的小柱洞——擎檐柱遺跡。另外在湖北紅花套大溪文化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中期高級建築遺址中都有發現。因此擎檐柱是商殷時代高級建築的一種主要承檐方式。

到了殷晚期遺址,考古發現未見擎檐柱跡。土木結構的高大建築,其屋蓋如果沒有專門設置的承檐結構,僅憑屋椽懸挑,屋檐不會太大。據建築考古專家楊鴻勳先生推斷,為了既加大出檐,又防止擎檐柱根的腐爛,根腳提升到台基或散水面位置,有的改進為明礎。表現出承檐結構的發展趨勢主要在於改善擎檐柱基礎的防潮問題。因此後來擎檐柱的根腳更加後退。在現在民居中尚保留有這一發展階段的標本。在黃河流域,如山東陽谷七級鎮古街民居防雨披檐使用擎檐柱;長江流域,如湖北江陵紀南城址卓安村民居的擎檐柱等。民間建築有的使擎檐柱變為斜撐。開始為落地斜撐,再發展則縮短桿件,下支點上移而離開了地面,成為短斜撐。進而有了利用自然曲木的斜撐。這便是“栾”構件原形,即插拱或丁頭拱的雛形。據《詩經·小雅·斯干》中有“如蹊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暈斯飛”。可以估計屋檐的結構由落地支承到懸挑的變革以及屋面由茅茨到敷瓦的變革,約完成於《斯干》成文的西周晚期。

結論:承檐的高級結構——向前後懸臂出跳的斗拱,是由承檐的低級結構——落地支承的擎檐柱進化而來的。

本文由 古建磚瓦 http://www.gujianzhuanwa.net收集整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