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璟園古民居博物館開館:80余棟民居寄托鄉愁
日期:2016/12/14 11:51: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武義璟園 璟園 提供 攝
武義璟園 璟園 提供 攝
武義璟園 璟園 提供 攝
中新網金華1月3日電 (記者 李婷婷)白牆黛瓦青石板,條門矮閣窄弄堂,著眼處,盡是高低錯落的古民居和此起彼伏的馬頭牆。3日,走進浙江省武義縣璟園古民居博物館,恍若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經過近4年的建設,該館於元旦期間正式對外開放。80余棟從江浙皖等地收購而來的明、清古民居,在異地復建中實現了價值重塑。
璟園古民居博物館於2012年動工,系浙江省重點工程、浙江省旅游重點項目。其占地二十萬平方米,分為古民居博物館主街區暨文化創意園街區、溫泉館、溫泉民宿區3個板塊。元旦期間試營業的為第一板塊。溫泉館和溫泉民宿區則計劃分別於今年和明年開門迎客。
80余棟古民居重獲新生
一走進璟園古民居博物館,古樸靜谧的感覺就撲面而來。在這裡,80余棟明清時期的江南民居建築靜靜伫立,結構嚴謹,雕梁畫棟,制作精巧的民居,記錄著祖祖輩輩的故事。長長的青石板路將這些歷經風霜的歷代遺跡串珠成鏈。行走間,仿佛上演著穿越劇。
走過茶文化區,再輾轉到永康西街民居、三山書院、龍游石佛民居、江西鄱陽民居、福建建瓯民居……這裡的飛檐翹角、雕梁畫棟、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讓來訪者驚喜不已。
經過四處收集再遷建到武義,這些一度衰破的古民居獲得了新生。
“如今古民居面臨一個很尴尬的現象,農村人不願意住。它的內部結構和設施,也不適應現代人的居住生活方式,可是想拆卻拆不掉。”作為博物館館長,永康人應宏標十分酷愛老物件文玩收藏。2008年左右,他開始迷上古民居,並心疼於這些日漸消匿於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中的老房子,於是有了建造古民居博物館的念頭,並廣泛收集。
對於博物館內的古民居,應宏標如數家珍。比如,來自蘭溪市馬澗鎮柏社鄉五裡溝村的“席珍堂”,由四兄弟建造。堂號出自《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寓意原主懷才待聘,自珍自惜,自重自愛的自我修養;來自江西的蔡氏民居,是徽派古民居的典型代表,三開間,以當時的建房規格制式來說,蔡家應是有考取功名之士,徽商通常家底頗豐,所以在建築規格制式有限的年代,建築講求精益求精……
在應宏標看來,每一棟古民居背後都濃縮著一段歷史,它是一個個家族的興衰史,也是一段段民族精神文化傳承史,體現著不同的建築文化和特色。“打造古民居博物館,就是為了文化傳承,保護古村文化,讓後輩可以看的見鄉愁。”
打造江南古建文化旅游綜合體
復建,只是實現古民居保護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問題更加現實:如何讓古民居重新實現其內在價值,做好傳承的文章?
“古民居如果沒有人住,就不會活,很快就會衰敗,沒有生氣。”應宏標說,璟園想做的就是“文化+體驗”,集古民居歷史文化保護、古建築文化旅游、國學文化創意平台、中國風溫泉養生民宿之功能,並配以互聯網等技術供游客生活體驗的江南古建文化旅游綜合體。說得通俗點,就是將一些文化的體驗式內容填充進古民居中,以人氣帶動生氣。
據介紹,璟園項目一共分三個板塊,眼下,第一板塊古民居博物館主街區暨文化創意園街區於元旦正式開放,這裡將被打造成為國學文創的聚集地。比如,來自婺城區沙畈的周家廳,原先就是私塾,現在它的作用被定位為書院,引進書院入住,今後面向孩子開展國學課程,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還有童話書屋為浙江省作協副主席、當代童話作家——湯湯所設立,旨在為孩子建立一個童話王國;三榭茶捨用於茶藝交流,傳播茶道;雲雪堂為當代古琴大師茅毅先生所設;明清家具館用於收集展示古明清家具……
在應宏標的設想中,璟園裡的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個故事,並找到自己新的主人、新的價值。未來,溫泉館和溫泉民宿區將陸續建成開放。
相錯的青石板路將古民居連成一個有機、有序的整體,構成一幅神秘古老文化的立體圖像,讓流連其中的游客驚喜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