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埠古墓群或為西漢蟲氏夜侯國家族墓群
日期:2016/12/15 1:19: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近日,筆者去萊州市柞村鎮的朋友家玩,途經文峰路街道與柞村鎮交界處的四角埠,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再次出現在腦海中。2012年夏,筆者曾跟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孫家洲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鵬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震中教授等專家前往四角埠調查過這裡的大型古墓群,現略加考述,以飨讀者。
品字形排列的三座“丘陵”
四角埠古墓群地處山坡丘陵地帶,中部高高隆起,四周逐漸低緩,由“中間大墓”、“東小墓”、“西小墓”和“墓南祭祀處”四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米。來到現場後,從外觀看,三座古墓與丘陵無異,呈品字形排列,封土呈覆斗形,均為夯土築成。其中,“中間大墓”即四角埠,當地俗稱“雁王頂”,封土堆最大,墓頂呈長方形,南北寬46米,東西長58米,墓底部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00米,高約2.5米。由墓頂向東、西、北三個方向為層層梯田,南部為一方形台地,即“墓南祭祀處”。四角埠往北,東西兩側有體積較小的“東小墓”和“西小墓”,頂部均為長方形台地。其中,前者頂部東西長72米,南北寬43米,高約3米;後者頂部南北長24米,東西寬44米,高約2米。近年,四角埠古墓群曾數次被盜,地表殘留有貝殼、箭頭與陶器殘片。
“四角埠”之名早已見於史籍
四角埠周圍視野開闊,“風水”極佳:站在高處,向北遠眺,晴天時可以看到渤海灣中的芙蓉島,而向南遠望,從東至西依次是崮山、大基山、寒同山、高望山、雲峰山、鳳凰山等境內名山。早在清初,當地文人趙玉藻在《五日奇觀記》 中便已提到四角埠,其文曰:“至四角埠,才隔城數裡耳,蒼松老桧集嶺上,流泉大壑在嶺下,風清天爽,宛虎嘯龍吟。”而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印的官修《掖縣志》(掖縣即今萊州)對四角埠也有記載,打開卷首的《疆域圖》,就在城南方向,有三座山丘符號映入眼簾,頂部標識有“四角埠”三個字。所謂埠,有海拔不高的土丘之意。可見,直到明清兩代,人們仍不知道四角埠是由人工夯土築成的古墓。
或為西漢蟲氏夜侯國家族墓群
孫家洲、杜金鵬、王震中教授都認為,四角埠古墓群規格很高,從形制上看,當屬漢代王侯級墓葬。據筆者查證,漢代王侯封國在今萊州境內的共有兩類:一類是劉氏宗親,包括武帝時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萬歲受封的曲城侯國與成帝時膠東共王劉授之子劉慶受封的陵石侯國;另一類是異姓功臣,包括漢初將領蟲達受封的夜侯國,武帝時方士栾大受封的樂通侯國以及光武帝時大司徒歐陽歙受封的夜侯國。其中,蟲氏夜侯國的可能性最大。理由是:劉萬歲的曲城侯國區域涵蓋今萊州東北部與招遠西部,與四角埠相距甚遠。劉慶的陵石侯國和栾大的樂通侯國均封在今萊州西南部,雖距四角埠較近,但前者僅維持了20余年便被除封,後者則獲罪伏誅,爵位皆未能傳承下去。兩個夜侯國均封於今萊州城周邊,歐陽歙的封國傳至其子歐陽復因無子被廢,存在時間較短。蟲達始封的夜侯國,經其子蟲捷,傳至孫蟲柔,三代後才被廢除,而四角埠古墓群恰恰由三座墓葬組成,在數量上完全吻合。
據悉,四角埠古墓群已於2013年10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全國各地發現的漢墓數量很多,但像四角埠古墓群這種規模的則比較少見,將來如能由文物主管部門組織考古人員進行正式發掘,勢必為中華文化殿堂增添新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