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考古發掘中的一個畫面 印證著這座古城昔日的輝煌
日期:2016/12/15 1:31: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廣袤的綠色田野中,挖開了一大片赤裸的黃土,整齊排列著一個個或長或方的“坑口”,大小不一,深淺有別。同行的唐山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李子春說:“這叫探方。布探方是考古發掘的第一步。”他又解釋道,田野考古現場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為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正方格就叫探方。
對著顏色深的部分小心翼翼地鏟下去,精心程度如雕似琢。在他們身後,三條蜿蜒的凹槽逐漸顯現出來。“那是鋪在火炕下的青磚炕道,與灶台相連,用來取暖的。”李子春說。
上面遍布著數十條清晰可辨的車轍痕跡,寬窄不一,深淺有別,很明顯是長期碾壓形成的。李子春說:“根據這些車轍印,可以推測運輸工具為雙輪和單輪車。
據我們分析,這條路在當時應該是經貿往來、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李子春說。豐潤歷史悠久,在古代屬邊陲重地,交通發達。現今從豐潤通過的102國道,前身是無終古道,是金代聯系中都(北京)至上京府的重要驿道。
房屋平面呈方形。最大的一座房屋基址東西4.2米,南北5.1米,深0.8米,門道處還有兩步台階。房屋內北側都有火炕、灶台,炕面煙道尚存,走向清楚,煙筒位置明顯。西黑山墓地金元時期的墓葬,多掩埋在1米多厚的明清時期堆積層下。我們按照考古發掘規程,較好地清理出金元時期當時的活動面和祭台、墳丘,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實例。
應該是古人隨著家中人口或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改善居住條件所建造的。擺放著一堆已經清理好的瓷器碎片,他所要做的就是像拼積木一樣把那些碎片重新拼湊起來,還原出最初的模樣。他說:“干這個工作首先要對各類器物比較了解,才能憑著原始的殘斷痕跡把收集到的碎片拼起來。
帶著對集寧路青磚古城的好奇與向往,記者來到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鄉土城子村,探訪這座曾經盛極一時、又神秘消亡的元代古城。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組成集寧路考古工作隊,進駐現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揭開了這座古城的神秘面紗。考古隊員圍坐在火堆旁,一夜無眠,守護著這批重要文物”。8年過去了,主持考古發掘的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永志對那一天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
出土了陶、瓷、銅、骨、石等各種質地文化遺物,有瓷碗、瓷盤、瓷碟、陶罐、陶盆、陶盞、網墜、銅錢、骨笄、骨錐等等,種類繁多。以及其他各類珍貴瓷器標本上萬件,涉及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定窯、耀州窯、建窯等7大窯系,還有高麗瓷器中的珍品。其中釉裡紅玉壺春瓶、鈞窯香爐、景德鎮窯青花高足杯、青花盞、青花梨形壺、龍泉窯三足樽等61件瓷器是最為重要的窖藏,而8件青花的出土則是最大的亮點。
人們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多的收獲。張曉峥介紹,2010年冬,為了支持張唐鐵路的建設,考古隊開始對張唐鐵路建設施工區域沿線展開考古調查。當走到後馮各莊村東部邊緣的這塊高地時,考古隊通過土壤的斷層發現,這一片區域內保留著眾多元末明初時期人類的生活遺址。古城呈長方形,城垣面積為640米x940米,這種城市規模正好與淨州路古城、德寧路古城、應昌路古城的面積基本上一致,反映出元代“路”一級城市的基本規模。而位於古陰山以北農牧結合帶的集寧路古城即是歐亞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樞紐與橋梁,草原絲綢之路東端的一個重要起點。以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文化資源為龍頭,以巴音塔拉文化產業區為依托,將遺址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旅游、生態環境、城市發展建設相結合,構建文化產業集群,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古城遺址城外擬建中國元代瓷器博物館(中國元代瓷器研究中心)和木柃道文化廣場,將其打造為集寧路文化產業園區的核心部分。4至6年時間裡,建設民族民俗和文化旅游園區、元代敖包祭祀文化園區;
古道路的發現,對廓清後馮各莊古人聚落的文化性質提供了線索,為探明當時古路的構築方式和築路流程提供了新的原始資料,是研究金元時期冀東乃至我國東北地區交通經濟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那一刻,腦海裡忽然浮現出英國考古學家保羅·G·巴恩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我們要知道我們正在去向何處,那我們就需要追溯我們的軌跡,去看看我們來自何處……”這或許正是考古這一青磚神秘工作的深意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