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即將擁有第四個“世界文化遺產”啦!
日期:2016/12/14 11:04: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一直讓我們山西人感到驕傲的是
全中國47個世界級文化遺產,山西一省就占了3個。
雲岡石窟
平遙古城
五台山
個個大名鼎鼎,自帶出場音樂
最近,又有一項新的項目,將要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遺產點
它就是明清晉商筚路藍縷開創的“萬裡茶路”
萬裡茶路,從福建起,一路北上直達俄羅斯,再西進,入西歐
他是晉商輝煌的象征
由萬裡茶道(中國段)沿線8省文物部門和萬裡茶道聯合申遺辦組織的專家考察活動於10月10-15日來到山西省,來自中國建築設計院的專家組對山西省的申遺推薦點進行了考察,以確定擬進入。
據說,山西境內現存與萬裡茶道有關的古道、古建築、茶業及其他產業的遺跡遺存,以及相關史籍和民間文獻資料等數量之多,類型之豐富,文保等級之高,給專家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呆呆覺得,如果沒什麼意外,萬裡茶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那只是個時間問題。因為這一路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珍貴遺產了。僅僅在山西境內,留下的遺產遺跡就數不勝數。
不信?我們來數一數!
太行陉,又稱丹陉、太行道,是從河南北部通往山西的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孔道,是“太行八陉”的第二陉。這條古道起點在河南沁陽市邘邰村,經常平鎮,山西攔車村、天井關,再經高平、壺關抵古上黨(長治)。這裡也是茶商的必經之地。
太行陉山路盤繞似羊腸,關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又稱之為羊腸坂。現在的衛星圖上看下去,依舊盤曲環繞,異常艱險。當年,茶商運送大批銀兩、茶餅經過此路段時,會有多艱苦呢?
狹窄的古道隘口
在羊腸坂上現存的碗子城遺跡,在過去是官府向通關商人收稅的省界關口,而當年的茶商路過此地,自然也是要交“過路費”的。
過羊腸坂即是攔車村,據說孔子當年來到這裡後,被一個小孩攔住道路,故而未能入晉。這裡也曾一度被稱之為“星轺驿”。星轺,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所乘的車子。攔車村作為山西進入中原的門戶和河南進入山西的第一所驿站,鼎盛時期晉豫商賈南來北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熱鬧非常。當地民間有“攔車官街人擠人,挑肩拉貨擠不出城”的說法。當年晉商運輸茶葉北上,過羊腸坂後,必在攔車村歇腳打尖。
時至今日,攔車村依然保持著濃厚的文教風氣和商業傳統,鐵器行、雜貨鋪、糧油店、百貨店、藥店、當鋪等等密布於官道兩側,貫穿南北。
在太行陉的要沖之地,有天井關,又名太行關。
天井關是太行陉南端第一道關口,海拔高度948米,地勢險峻,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晉商販茶的必經之路。
府城關帝廟,位於澤州縣城北府城村,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組成的一組龐大建築,占地數十畝,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公是晉商的守護神,當年的晉商會館中也都會供奉關帝廟。府城關帝廟,位於萬裡茶路的必經之處,也是當年販茶的晉商歇腳、祭拜的場所。
白陉古道,是從晉城市陵川縣到河南輝縣的原始古道,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過而曰白陉。是山西與河南之間一條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商旅通道。
整條白陉古道,橫穿太行山,異常艱險難行,尤其在“七十二拐”之上,山路盤曲環繞猶如登天雲梯,當年的晉商運茶,從河南入晉,除了走太行陉之外,也可以走白陉,反正路途都不好走。
蔭城鎮位於長治市長治縣東南部,是上黨地區四大古鎮之一。它是連接長治、壺關、高平、陵川四縣市的交通樞紐,是當地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和商業集散地。千百年來蔭城鎮以生產鐵器名揚海內,素有“萬裡蔭城,日進斗金”之稱。
蔭城古鎮也是晉商翻越太行山,進入山西腹地的兩條古商貿通道的交匯處,在此休息過後,再北行長治,縱穿山西,出口外,到達蒙古、俄羅斯。現在的蔭城古鎮從西到東的商貿一條街,自古稱呼為官道,並且設置有驿站和遞鋪,當年的晉商販茶北上,必經此官道。
長治申家大院,位於長治郊區西白兔鄉中村。申家,是明清潞商的傑出代表,曾經經營著鹽、潞鐵、潞綢、茶葉、布匹等,從乾隆年間開始販茶,生意最盛時,做到了全國十三個省份。
如今的中村布局今仍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築特征和時代風貌,古手工作坊是潞商發展獨一無二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做為潞商的代表標的性文化遺產,中村原生態的潞商古產業為萬裡茶道申遺的活標本。
晉中,是萬裡茶路的中心區。晉中商人,也是萬裡茶路上販茶的主力軍。他們從福建運茶,過長江、黃河進入山西後,沿著晉城、長治北上,就回到了晉中的老家。在此,我們便可以作一個較長的休整,然後北上蒙古、俄羅斯。
祁縣渠家的長裕川茶莊,是晉商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今已開辟為“晉商茶莊博物館”。
再往北的太谷,與祁縣合稱“金太谷,銀祁縣”,同樣也是販茶的主力軍。其中最為著名的曹家,曾將商號開遍天下,人稱“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曹家的商號。”其茶葉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
提起“萬裡茶路”,就不得不提榆次的常家莊園。可以說,常家是萬裡茶路的最早開拓者。
雁門關是山西境內著名的南北軍事要塞,也是山西商人北出口外的必經之路。
在這裡,保留著曾經的通商古道、市集、城堡、客棧、驿站、稅卡等遺址,當年不知有多少的茶商,一遍一遍在這裡走過去,走回來,在這裡交稅、住宿。
過雁門關後,往西北方向走,出右玉殺虎口,去往包頭、歸化,就是當年晉商“走西口”的路線。西口,正是殺虎口的所在地。
可以說,“走西口”不僅承載著晉商商幫的光榮與夢想,成長與艱辛,更銘寫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謀生的血淚悲情。曾有多少的車馬、駝隊、茶葉、商幫走過此關,走向內蒙、外蒙、俄羅斯、東歐?
得勝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北約45公裡。自古為聯結晉北與內蒙古的主要通道。明初,在這裡建長城,修城堡,用以防御元蒙的入侵。明中期,在這裡“開互市”,這裡成為蒙漢兩族的邊關貿易場所。
作為蒙漢之間的大宗貿易商品——茶葉在此也是最熱門的產品之一。
新平堡,位於大同市天鎮縣境內,曾是明長城旁著名的古堡關隘。也是北長城段著名的商貿中心。更是茶商們“走東口”,從大同到張家口的必經之路。
大同市內鼓樓東街,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築。明清兩代都有修葺,也是當年晉商販茶到大同後一個重要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