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護城河歷史
日期:2016/12/15 1:21: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護城河亦稱護城壕,是城牆外圍環城一周的人工防護河,為阻止敵軍接近城牆、固守城防的重要城牆防御工事。西安城有一周水深壕寬的護城河,其護城河工程在歷史上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初掘於唐末。西安城的前身是隋唐長安皇城,而皇城屬於內城,為大城中的子城,且位處於唐城北部中心地區,城牆外圍並沒有修掘護城河。唐長安城只是在外郭城牆外3米左右環掘了一條寬9米,深4米的城壕。直到唐末昭宗天元年(904年)三月,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改築長安城,放棄了外郭城與宮城,僅以皇城改築為新城。這時新城即原皇城已由以前的內城變的為外圍城,出於城市防御的需要,始在新城的城牆外環掘了一周的護城河,這就是西安護城河的早期工程。五代宋金元府城路城相沿而用,並多有疏浚,導水入壕。這一時期,京兆城護城壕的多次疏浚及其引水渠道龍首渠的多次疏通,說明當時省府地方官員對護城河防御工能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護城河在鞏固城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安城護城河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是明初的拓掘。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往陝西修城池”,即西安城牆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向東、北兩面拓築的同時,隨著城牆的外移,城周規模的擴大,亦延長拓掘了護城河。拓掘後的明代西安護城河,位於城牆外側20米~60米,壕深二丈,合6.4米;廣八尺,合2.56米,環城一周,共長四千五百丈,較之城牆周長四千三百零二丈,長一百九十八丈。並在護城河內沿築有高六尺,合1.92米;厚二尺,合0.64米的壕牆一道,外逼壕塹,內為夾道,以增強護城河的防御作戰能力。明初除拓築了西安城外圍的護城河外,還在營建的秦王府城的內城(磚牆)外圍也修掘一道環城一周的護城河。
今新城護城河廣場前東側的東壕巷,即其王府內城外昔日城壕舊跡相沿之稱。
清代時期對明初拓掘後護城河進行了多次加深加寬和疏浚。順治十三年(1656年)陝西巡撫陳極新葺修西安城垣,並疏浚護城河。康熙元年(1662年)總督白如梅、巡撫賈漢復浚深城河至三丈,合9.6米。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陝西巡撫崔紀行因引水渠道淤塞,西安有壕無水,遂疏浚龍首渠與通濟渠,引水入壕。特別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全面疏浚護城河,再加深四尺,面寬六丈(合19.2)米,底寬三丈(合9.6米),僅此工程費銀八千余兩。此後,同治二年(1863年)西安將軍穆騰阿、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軍同知王诹、二十四年(1898年)陝西巡撫魏光焘、二十九年(1903年)陝西巡撫升允等多次疏浚護城河,並引水注壕。
引水渠道與排水渠道為了解決西安城護城河的水源和城市生活供水,五代宋金元及明清時期,先後疏通了原城東郊的龍首渠,並新開鑿了城西南郊的通濟渠,引水入城,排注於壕。同時,為了解決城市排水問題,明代時期又修了余公渠。
龍首渠,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始鑿於隋開皇三年(583年)。此渠引流水,從秦溝村處堰水北流,至長樂坡分為二渠,東渠從長安通化門北上,繞郭城東北角,入於大明宮。西渠從通化門處入城,分注興慶池、東市放生池及宮城東海池,為長安東城地區的主要供水渠道。但此西渠,至五代後期逐漸干涸不通,府城居民飲用惟靠井水,護城河也是有壕無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興府(今西安)知府陳堯咨以府城井泉大半鹹苦,居民不堪食飲,遂上奏宋真宗,請求疏鑿龍首渠西渠,引水入城並灌注護城河。其奏疏雲:“州臣親相度城東二裡有水渠曰龍首,其水清冷甘冽,可五六十丈,開渠引注入城,散流廛,出納城壕,阖城盡食甘水”(元駱天骧《類編長安志·渠》)。
陳堯咨在疏引龍首渠水入城的同時,循唐舊跡,在城東支分龍首渠水南注於興慶池,使五代時因龍首渠斷流而逐漸干涸的興慶池,又恢復成為水波蕩漾游人如織的風景名勝之地。慶歷(1014—1048)時曾於池北立《宋興慶環城公園池禊宴詩碑》。宋人宋舜欽有《興慶池》詩:“余潤漲龍渠,疏溜連清。助曉遠昏山,浮秋明刮眼。魚歸別浦閒,雁下蒼波晚。岸北有高台,離魂蕩無限。”
金代時期,龍首渠入城及灌注城壕之水未斷,時興慶池仍支分渠水入注。天眷(1138—1140)時,京兆知府張仲孚還在興慶池北修有眾樂堂與流杯亭,曲水流觞,日與賓客宴游其中。
元代初期,為解決護城河的水源與府城的引水,極為重視龍首渠西渠的疏浚。至元元年(1264年),陝西行省平章賽典赤贍思丁赴任即疏浚龍首渠西渠及其支道。《類編長安志·渠》龍首渠條載:“至元甲子,賽平章復引水入城中。至元十年,復開五季後涸渠,自長樂坡西北流入王城(安西王府城),一渠西流,灌興慶池,經勝業坊入城,經少府、錢監、都水監、青蓮堂、西入熙熙台(在府成西北隅),西入城壕。”即通貫於府城的東西,最後西出排注為護城河的水源。
明初,由於西安城區向東、北兩面的擴廣,護城壕的繼掘延長,以及城區之內諸王府與各衙署新的部署,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需要,因而在府城拓建工程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畢工後,立即對龍首渠進行了重新規劃疏治。《明史·河渠志六》:洪武“十二年,李文忠言:‘陝西病鹹鹵,請穿渠城中,遙引龍首渠東注。’從其清,以石。”《明實錄·明太祖實錄》又載,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太祖“诏修西安城中水渠,引龍首渠水注之,覆以石,以障塵穢。計十家作渠口一,以便汲水。舊西安城中多苦水,渠成民獲其利。”但西安城僅此龍首渠一脈之水,只能流注東城區,且代遠物遷,堤倚高原,日見削損。七八十年後,水源艱難,城中軍民多於晨昏爭汲,汰清而後可用。天順(1457—1464)時曾圖修治龍首渠,因費用過钜,難成而止。成代元年(1465年),陝西巡撫項忠在從城西新鑿通濟渠的同時,並疏鑿了龍首渠。《明史·項忠傳》:“西安水泉鹵不可飲,為開龍首渠及河,引水入城。”項忠這次疏鑿久湮廢的龍首渠達三十余裡,並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整治。首先將引水口由原馬登空(今有人認為在秦溝村)南移到留公村附近,合采峪、庫峪、荊峪及大義谷第一派入之水,傍河西岸築堰,西至亭子頭,皆鑿原穿洞而過,又西流申家灣,再西流十裡入城。其次,渠水入城後,在流經鹹寧縣與總府(在今東縣門街)前二十丈,渠道皆以磚砌,余雖土渠,也都以板木棚蓋,以土覆之,用以防護。弘治(1488—1505)時,陝西巡撫周季鱗與西安知府馬炳然再次疏浚整治龍首渠。凡城內渠道,俱用磚砌。在城外申家灣等處,造橋架槽引水入渠,以免沖激之患,並對城外六十裡土渠疏浚後築岸加固,以防走洩。
經明代多次疏鑿整治後的龍首渠,從府城東長樂門之南引水入城後,分為三派:一派從玄真觀南流,經陽王府(在今建國路)南西流,轉東羊市,過鹹寧縣、總府西流,支分一水入永興王府(在今鐘樓東南),轉北過馬巷口(今降子巷附近),沿北大街北上,分為兩支:一支北流入陽王府(在今北城門內東側),一支西北流注於蓮花池(今蓮湖公園);一派從真武庵(在今東門內南側和平巷附近)北流,注入長樂門北楊大人宅;一派從東羊市分流,沿大菜市(今大差市)北流,分為兩支:一支西北流入臨潼王府(今尚德路中段路東),一支西流入秦王府城。
清代時期對龍首渠也進行過多次疏浚,而護城河注水渠向發生了變化。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巡撫賈漢復疏浚龍首、通濟二渠。康熙以後,龍首渠亭子頭以下故道湮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陝西巡撫鄂弼修築西安城,將渠水入城水門廢棄,自此龍首、通濟二渠之流都不能入城(通濟渠後於光緒二十九年再次導引入城),僅能分注於東、西城壕,故乾隆四十年(1775年)陝西巡撫畢沅雖疏浚二渠,亦是為灌注城壕。〔嘉慶〕《鹹寧縣志·地理》:“今通濟渠入西城壕,而龍首則自灌田外入東郭冰窖,余者注東城壕,而渠自此絕矣。”此後,道光五年(1825年)陝西巡撫盧坤、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軍同知王诹都是因城壕干涸而疏浚龍首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