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泰州琉璃瓦望海樓重建建築采宋代形制且又壯其規模

泰州琉璃瓦望海樓重建建築采宋代形制且又壯其規模

日期:2016/12/15 1:36: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泰州望海樓始建於南宋紹定年間,距今有近800年歷史,氣勢宏偉,素有“江淮第一樓”之稱。泰州望海樓初建於南宋紹定二年,距今恰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連出三聲,必含天意。此樓屢毀屢起,大多毀於兵火而起於盛世。可見此樓命運,實乃中華民族興衰之表征。值此故國盛世重開,泰州百業興隆,望海樓豈有不重起之理。當地老百姓都喜歡把其稱做“琉璃瓦望海樓”,被譽為“江淮第一樓”。抗日戰爭期間拆除城牆時,這座古人看作是“文運命脈”的名樓被拆毀。

    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鄭板橋、柳敬亭、梅蘭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陸游、范仲淹、歐陽修、岳飛、孔尚任。更有袈裟如雲,佛號盈耳,高僧大德,不絕於道。忙於登臨,忙於接待,忙於懷古,忙於暢想。正可謂:本為望海築此樓,豈料遠近皆望樓;風晨雨夕獨登臨,方知何處是泰州。

    此樓屢毀屢起,大多毀於兵火而起於盛世。相傳康熙年間重起之時,始則大雨雷鳴,繼則晴空鶴翔,民眾驚視此象,以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樓。最近之毀在抗戰初期,亦為戰火之禍也。名人詠泰州的碑林更是展示了泰州的歷史沿革,體現出泰州從五代至明清的悠久歷史。當地老百姓都喜歡把其稱做“望海樓”,被譽為“江淮第一樓”。抗日戰爭期間拆除城牆時,這座古人看作是“文運命脈”的名樓被拆毀。

    泰州市政府決定重建望海樓。建築采宋代形制,且又壯其規模,優其材料,精其工藝,以吞吐古郡風范,盛世氣韻。清人詠望海樓詩雲:“忍見荊榛老夕陽”,“建樓一夕萬戶忙。蒼茫氣色接蓬萊。千家為灶孤城合,萬裡帆樯一水回。不見秦鞭驅百去,空聞漢弩射波來。即今過客知多少,可有元虛掞藻才。清康熙年間再次重建,曰“靖海樓”、“鳴鳳樓”,當地老百姓都喜歡把其稱做“望海樓”。抗日戰爭期間拆除城時,這座古人看作是“文運命脈”的名樓被拆毀。

    被譽為“江淮第一樓”的名樓高32米,取宋代琉璃瓦建築風格,外觀三層環廊,主體色彩取栗殼、青灰色,古樸典雅,登頂層可遠眺城區。巍然一樓飛峙泰州鳳城河之濱,上接重霄,下臨無地,飛閣流丹,崇階砌玉,其勢可與黃鶴樓、滕王閣媲美,允稱江淮第一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