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大學生組團下鄉尋找失落的山西古建

大學生組團下鄉尋找失落的山西古建

日期:2016/12/14 11:21: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這處古建已年久失修,只好在正殿之上加蓋頂棚來遮雨
  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山西是全國唯一一個保存了從唐代到清代完整建築體系的省份,早期木結構建築存量占全國總量的75%以上。據文物部門統計,山西現存古建達2.8萬處。一處古建往往不止一座單體建築,通常還包括配殿、朵殿、戲台等配套建築。因此,山西無愧於“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稱號。然而,相當數量的古建已年久失修,令人擔憂,亟待更完善的保護。

  從8月4日起,由山西學子組成的北京科技大學“尋找失落的山西古建”社會實踐團從山西各地出發會合,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期望通過探訪山西古建,了解其保護情況,對古建保護盡微薄之力。在約半個月的時間裡,實踐團先後奔赴忻州市五台縣和長治市長子縣,共探訪了19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1處,縣級6處)。此外,實踐團還對教授、學者、游客、古建周邊村民、技術人員以及有關部門領導等進行了多次采訪;開設“古建課堂”,與當地孩子們親切互動,和他們一起手繪古建、寄情未來;在線上開展問卷調查,掌握大眾對於古建的相關看法;及時更新微博分享動態,在有限的字數裡展現成果並提出自己的思考。

  在所探訪的古建中,有的已經基本翻新,如長子縣天王寺,有的正在修繕當中,如長子縣布村玉皇廟,而相當數量的古建則破敗不堪、荒草遍地,僅僅在正殿之上加蓋頂棚用來遮雨。在長子縣團城村的唐王李世民廟中,據村裡幾位老人講,廟裡的壁畫本來保護很完好,但在今年春節期間失竊,至今下落不明。

  在長子縣法興寺,實踐團遇到一位正在上高二的李同學。他是理科生,卻對古建有著濃厚的興趣,聽說實踐團在山西探訪古建,便表達自己對於古建的看法。他認為古建築的長久保護難免會以目前的損失為一定代價,而在這一過程中,國民保護古建的意識會逐步地全面提升。此外,他並不贊同全面翻新,認為這不是合理的保護模式,而是強加在古建身上的現代印記。

  在探訪中,實踐團了解到,政府對於古建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視。長子縣文物局李局長提到,從中央到地方,對文物古建保護的財政投入正在逐漸上升。對於國保、省保單位,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比較規范有序,會邀請具有甲級以上資質的單位編制修繕方案,之後上報省市文物主管部門評審批復;批復之後,方案將進入項目庫儲備起來,從而下撥經費開展修繕工作。修繕過程中,有大量資料的收集整理,也有相關專家的監督指導,確保全過程的規范和嚴謹。對於坍塌破敗的古建,大多數也已經做過方案,上報國家進入項目庫,將逐步安排修繕。“我們的工作也許微不足道,但我們做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實踐團的一名隊員說,“相信我們的奔走可以提高周圍人的古建保護意識,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古建保護中來。”古建之於建築,正如老者之於人群,老者不應因為年邁而被人遺忘,而應受到更多的尊重和扶持;同樣,古建也應受到全社會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更何況古建承載了多少代人熾熱淳樸的情結,其意義早已遠非古建本身,而是傳統文化的象征、思想感情的載體,乃至心靈信仰的歸宿。

  (來源:山西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