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山東路1號:南京新街口最老的建築

中山東路1號:南京新街口最老的建築

日期:2016/12/15 0:57:4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山東路1號,工商銀行老大樓,南京新街口最老的建築。

  70多年來,眼望著身邊的伙伴一個個舊貌換新顏,個頭也在噌噌往上竄,這幢南京民國建築的代表作覺得自己似乎成了“過氣明星”。不過,歲月的滄桑並沒掩蓋它的風采,在高樓矗立的新街口,老樓方正的體型、厚重的愛奧尼柱、包銅雙開大門和通透的長窗,依然流露出不凡的氣質,在如織的人流中擁有頗高的回頭率。

  按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的話說,周圍都是高樓,這幢矮樓就更加引人注目;周圍都是現代建築,這座西式的民國建築就顯得特別尊貴。

  這幢老樓不僅是地標性建築,更成了老南京心中銀行的象征。銀行經理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前兩年,一個農民背了一大麻袋1毛、5毛、1塊、5塊的零錢,特意從六合趕到這裡存錢。面對營業員詫異的眼光,老農憨厚地說,“這裡才是銀行嘛!”類似的情況,發生過不止一次。經理說,可能他們的祖輩就來這裡存錢,使他們形成了一種固定思維,認為把錢存到這裡才保險。對老農來說,或許搞不懂什麼是愛奧尼柱,但他們卻從門口厚重、敦實的柱子裡,看到了牢固,看到了信任。一個小小的趣事,讓我們不得不感歎,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積澱出如此深厚的信任。

  時間帶來了信任,也帶來了問題。民國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壽命一般是70年,現在都“到期”了。周琦說,上海一家建於解放前的銀行,前兩年就收到過當年負責設計的一家英國設計公司的通知,提醒他們說70年“壽命”已到,要重新改造加固才能繼續使用。

  工行老大樓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就這樣,周琦和他的團隊啟動了中山東路一號的修繕計劃。如何將一座和周邊環境已經失去勾連的民國建築重新融入其中?周琦他們進行了大膽創新,把老樓北側的兩層矮樓改造成一幢新式鋼結構建築,“鋼結構建築具有鮮明的工業特點,它與歷史建築的西式古典厚重的舊樓對比強烈。”周琦說,“保持這幢低矮的建築,從歷史建築到旁邊的工業時代的鋼結構建築,再到周邊的現代建築,就有了一種很恰當的過渡。這種感覺將更好地體現南京‘千層餅’式的歷史文化內涵。”

  今年5月,北樓改造完工,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使其贏得一致好評。8月,南側老樓的整修將正式啟動。

  周琦認為,不能簡單地修舊如舊。老樓的整體改造,除了拆除日偽時期建造的閣樓等“違章建築”,加固地基等“補鈣工程”外,點睛之筆在於拆除天井采光頂後,在上面加蓋一個玻璃金字塔頂。

  在民國建築上加蓋玻璃頂,是否會破壞原有風格?周琦說,為了使歷史建築煥發新春,可以新舊結合,關鍵要把握好度。德國柏林議會大廈的石頭屋頂,在國會縱火案時被燒毀。上世紀90年代,一位英國建築大師在改造時加蓋了一個巨大的玻璃穹頂。市民可以坐電梯到穹頂上去,透過玻璃可以看到下面開國會的地方。經過改造,大廈裡面是個非常亮的現代化宮殿,而最具特征的牆體、柱石等外觀部分則予以保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經典案例。周琦說,“民國建築的改造,不能只把它修成一個古董,放在那裡只能看不能用。要讓它在保留歷史韻味的同時,滿足現代的使用要求。當然前提是把最有價值的東西給保留住。這樣,改造後的建築,壽命還能延長100年。”

  “我們要賦予中山東路一號一種新氣質,讓其成為南京夜幕中的鑽石。”周琦這樣描繪著。的確,從設計效果圖可以看出,當夜幕降臨,探照燈從內打出,給玻璃金字塔頂鋪上一層光暈,如同南京市中心一顆玲珑剔透的鑽石。中山東路1號將再次成為視覺中心,與金陵飯店、德基廣場等交相輝映。白天,陽光從塔頂穿過,慵懶地灑在大廳的椰子樹上,落到光可鑒人的花崗巖上。伴隨著陣陣舒緩的音樂,人們可以在這裡感悟古今交融的魅力。所謂的新氣質,應該就是這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