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引來各地游客 千年仙居古村落嘗到文化甜頭
日期:2016/12/16 18:44:21   編輯:古代建築自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诏改縣名為仙居後,到今年剛好1000年。下湯村取得的火種傳遞到“千年仙居”活動的主會場,在這裡,由全縣54個古村落的600多位農民組成的腰鼓隊和鑼鼓隊,正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表演自創的腰鼓舞蹈和仙居大鼓。
年過半百的陳秋芬是皤灘鎮上街村的村民,一曲鄉土味十足的腰鼓舞跳罷,她還意猶未盡:“參加文化活動原先只是為了求樂子,求健康,但沒想到現在我們還能靠鄉土文化致富呢。”皤灘鎮的皤灘古街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裡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歷史街區,每年都吸引了數十萬人次的國內外游客光臨。在鄰近的皤灘鄉下山村,村民陳東臨和陳秋芬一樣高興,這個擁有宋代“桐江書院”的古村落,這幾天上海、杭州的游客蜂擁而至,陳東臨剛辦起的“農家樂”小飯店天天爆滿。
以皤灘、白塔等地古村落為中心的仙居傳統手工藝品——無骨花燈,不但列入了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發展的態勢。原先瀕於失傳的無骨花燈制作技藝已有了近百位傳人,從設計、打圖、刺花都有了明確分工。
白塔鎮高遷下屋村的高遷古民居,今天就吸引了近5000名游客。擅長“無骨花燈”制作的老農吳大弟一早上就賣掉了5只手工制作的無骨花燈,老吳告訴我們:“以前花燈就是元宵的時候做一批自娛自樂。現在游客都喜歡買,生意可好了。”吳大弟的兒子吳強春則是遠近聞名的農民畫家,這位在網上開辦了自己農民畫博客的農民,靠創作農民畫一年有上萬元的收入。
仙居縣委宣傳部長盧紅菊告訴我們,舉辦“千年仙居”活動,就是突出“文化”這個主題。今年,通過全省農民“種文化”活動,古村落的民間藝術得到了保護,還逐步走向產業化,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由此可以說,歷史文化遺產不但要傳承保護好,更要造福於廣大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