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射洪金家鎮:特色產業鑄就幸福致富路

射洪金家鎮:特色產業鑄就幸福致富路

日期:2016/12/14 10:16: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金家鎮地處遂寧市射洪縣境西北,距縣城17公裡,全鎮幅員面積48.72平方公裡,一直以來是人們心目中的“窮鄉鎮”。如何摘掉“窮鎮”的“帽子”?沒有地理優勢,偏遠鄉鎮如何謀劃發展?
    該鎮黨委書記杜銳帶領金家鎮全體機關干部回答:環境治理,只有環境治理好了,才能發展特色農產業;只有產業發展起來了,才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環境綜合治理
    窮鄉僻壤變優美鄉鎮
    金家鎮黨委政府班子不等不靠,引導農民增收致富,以產業發展為引擎,以場鎮建設為推手,變不利為有利,化劣勢為優勢,將一個“不打眼”的鄉鎮建設成為該縣的優美鄉鎮,建成了當地農民的“金色家園”。
    杜銳告訴記者,該鎮創新工作思路,采用“二三四”工作法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抓住治理農村“三亂”和集鎮“五亂”兩個重點;堅持創建三個結合:與綠化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五星級農戶”評選相結合;建立宣傳機制,變讓群眾干為群眾積極主動自願干;建立政府統籌項目資金,群眾自主投入、成功人士捐助等投入機制;建立門前三包責任制、居民垃圾袋裝制、考核獎懲制等管理機制;建立監督機制,成立村、社區環境綜合治理理事會,設立環境衛生義務監督員等。
    “以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沒地方倒垃圾,村子的邊邊角角都成了垃圾堆;現在村子清爽多了,房前屋後沒有衛生死角,走到哪裡都十分干淨。”采訪中,金家鎮老鶴村村民邱珍菊告訴記者,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以來,對生活垃圾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不見了,金家鎮的環境改善了,農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了。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表面看是村容村貌的優美整潔,實際上改變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提升了農民素質。”杜銳的一席話道出了金家鎮農村環境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環境變美了
    特色產業鑄就“聚寶盆”
    路通了,水清了,環境變美了,金家鎮群眾的生活富裕起來了。
    該鎮黨委政府突出特色產業、發展農業經濟、夯實發展基礎、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該鎮提出“紅色思想、綠色環境、金色家園”的12字發展戰略,在蓮藕、蔬菜、核桃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上大做文章,以產業發展帶動基礎設施改善,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劇杜銳介紹,在大堰塘村,像饒向勇這樣的蓮藕農民比比皆是。去年以來,全鎮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實施玉米高產示范6000畝,優質水稻種植3000畝,完成了3000畝核桃基地、500畝的蓮藕基地;投資500萬元在老鶴村6組建立大棚蔬菜基地100畝;發展養殖大戶18戶,其中年出欄生豬100頭以上的大戶10戶,年出欄100頭以上的養牛、養羊大戶3戶,年出欄小家禽1000只以上的3戶,年出欄10000只的養鴿大戶1戶,以核桃村4組陳思榮為業主建立的射洪陳氏養殖公司,目前存欄青豬500頭,年出欄3000頭,存欄母豬100頭,年產值達到600萬元。
    據了解,金家鎮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92元。談到下一步工作,杜銳表示,要緊緊圍繞農村環境治理這項重要工作,打造農業特色產業鄉鎮,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把金家鎮建成農民自己的幸福家園。
    (編輯:李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