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近日專題研究明城牆保護開發。19日,市委領導登上城東和城南城牆段一路考察,文物本體的震撼與保護利用滯後間的反差催人警醒:明城牆保護開發已時不我待,要盡快讓明城牆“看得見、到得了、用起來”。
讓城市“看得見”:
50米內不新建建築,保護城牆天際線
隨著城市外擴,明城牆已與城市建設犬牙交錯,加之規劃失當,曾經高大雄偉的城牆,許多區段已淹沒於林林總總的建築物中。因此,保護利用的第一步,是明城牆“脫穎而出”讓人能夠看得見。
在東水關至武定門城牆段,考察組看到,許多居民樓樓頂高過城牆,從城內很難看得見這一段城牆。而從中華門城樓南望,秦淮河對岸的小高層就突兀地“杵”在雨花台與城牆之間。
為保護城牆天際線,南京市責成規劃部門對明城牆及周邊空間進行城市設計:明城牆兩邊15米范圍內不得建房子,現有建築拆光;50米范圍內原則上不新建建築;50-200米范圍內新建建築高度不得高過城牆。市規劃局長葉斌介紹,將根據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將這一保護原則落實到每個區段、地塊上。近期明城牆兩側15米內建築要全部拆掉,一些屋頂超過城牆的建築,可做“降高”處理。
讓游人“到得了”:
清除雜樹辟綠道,方便市民登上城
南京明城牆的外側,目前因結合護城河整治已基本上拆出來,也建成了一段段的城牆公園。而城牆內側,恰恰是居民區密集、市民最需要休閒的地方,許多區段讓建築物遮擋,或被雜樹盤踞。沿線居民想親近城牆,殊為不易;想登上城牆,則須步步小心。
記者在標營門城牆段看到,城牆下灌木叢生,幾乎將城牆本體“裹”住;一些大樹緊貼城牆,根系扎進了城牆基座;牆下雜樹密匝,樹叢無路可通,垃圾其間,疏棄荒蕪。像這樣的明城牆區段,還有不少。在台城一些地段,樹木茂盛高大,從城牆上竟然看不到玄武湖。市文物專家說,雜樹圍城,遮擋傷損城牆文物,削減城牆觀賞價值,根系對城牆破壞也很大。因此,南京決定清理城牆下的雜樹,將整理出游步綠道,建設成開放綠地。在有條件的區段,還要辟出慢車道、車行道,盡可能地“把人氣引向明城牆”。
讓文物“用起來”:
23公裡全線開放,“水陸空”感受城市
“開發利用,是對明城牆最好的保護。”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指出,明城牆這麼大體量,舉世罕見,已成為南京的城市象征、歷史見證,要通過開放“讓城牆成為市民觸摸歷史、感受城市的地方”。此外,做好明城牆的連貫和開放,老百姓就會感受到它的珍貴,會自發地保護它,還會監督他人、監督政府更好地保護它。
開放利用,能讓文物古建從“死寶”變成“活寶”。南京市文廣新局局長刁仁昌介紹,明城牆若干節點正在進行整修,神策門至玄武門示范段已經竣工,游人上得城牆,從中央門可以一直游玩到解放門。光華門段明城牆將於明年3月修復,從光華門到太平門這一段6公裡又將貫通,“南京明城牆23公裡明年即可全線開放”。
在保護中擴大性開放,在開放中更好地保護。記者了解到,南京明城牆將結合拆建整修和天際線保護,形成若干特色鮮明的旅游段落。在下關挹江門、小桃園段,山、城、江、河一體的天際線令人怡神慨歎;從神策門至光華門,紫金山、玄武湖、鼓樓至新街口中央商務區,一望而盡收眼底。從東水關到西水關,游人陸上(城牆下綠道)走、水中游(坐秦淮畫舫)、空中看(登臨城牆),一路體驗“老城南”市井繁華、水陸空交替展現的金陵風光。
據介紹,南京“城牆游”即將串段成線,明城牆兩側的大小景點、城市風光連貫展現、一一在目。這,不僅是城牆本體的游覽賞鑒,還將一部深度體驗的旅游大書提供給市民游人——觸摸城牆,就在感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