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26件國寶文物亮相杭城

26件國寶文物亮相杭城

日期:2016/12/14 11:20: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王子午”銅鼎
 

  由浙江自然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動物映像展”和“恐龍蛋·誕恐龍”展覽,23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幕。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以中原出土的動物造型器物為主,輔以現代動物標本,相映成趣。

  動物映像展覽,有從河南博物院的眾多收藏中遴選出與動物有關的132件(組)古代青銅、陶瓷、玉石、琺琅、象牙、絲織和磚瓦等文物,其中“王子午”銅鼎、獸面紋銅瓿、龍虎紋镂空儀仗戈等26件展品為國家一級文物,與浙江自然博物館精選出的動物標本共同展出,旨在以自然的視角解讀人文,以人文的視角認知自然,從人與動物的對視中感知生命的不息。

  這件“王子午”鼎屬於楚莊王的兒子,楚康王時的大臣子庚所有。他所任官職是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故此鼎又稱令尹子庚鼎。

  同樣形狀而大小相次的鼎,在王子午的墓葬中共出土了七件。根據鼎內刻著的鳥篆體銘文,說明這種形狀的鼎是升鼎,即將镬鼎中煮好的牲肉取出放入此鼎來調和保溫。

  河南博物院講解員說,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盛行於商周期,延續到漢代。

  講解員介紹,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無數動物與人類相伴。人們在馴化、飼養及長期觀察動物的過程中,逐漸加深了對動物的認識,並以各種藝術形式來表現動物。而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出現了許多動物的身影。這次展出的“王子午”銅鼎,器表鑄有浮雕的夔龍,器腹周圍攀附六條龍形怪獸。

  本次展出的還有一件新石器時代賈湖遺址發現的骨笛,距今約8000年前,此笛是以鶴類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從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鑽孔前經過了認真的計算。經測試,它能吹奏出七聲齊備的下徵調音階。這說明早在茹毛飲血的原始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已經能夠利用自然界的動物制作樂器,演奏和欣賞優美動聽的管吹音樂了。

  在展覽現場,觀眾還充分領略了古代中原地區的風貌。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古代中原地區氣候溫潤,曾存在大量野生動物。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一些動物逐漸減少或滅絕。但是一件件來自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卻有力地證明了這些飛禽、走獸、蟲魚確實在中原地區生活過。比如大象,《呂氏春秋》記載商族人曾經利用馴服的大象作戰。在安陽等處商代遺址中發現有象的遺骨,婦好墓中還出土了精美的象牙杯。本次展出的一幅甲骨摹本,經專家研究,其大意應該是:“王在癸巳日在東郊打獵,獲得一象。”

  有著森林之王之稱的虎,歷來都是力量與威嚴的象征。在我國,虎的形象隨處可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虎字,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的憑證“虎符”為虎形令牌。本次展覽中有一件是商代的陶虎,造型古樸寫意;還有春秋時期的虎形玉佩,造型既寫實,又有一定的藝術誇張。

  專家在現場介紹,古代虎符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將符相合,方能調兵。戰國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虎符的作用。

  盡管在我國有史以來並沒有野生獅子出沒過,但這卻不影響獅子的形象出現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品及建築上。一件蹲姿青銅獅就是北朝時期的藝術精品,到了明清時期許多瓷器上也繪有獅子形象,而官府、民宅門口也幾乎都安放一對石獅子來鎮宅。獅子其實是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佛教文化的傳入,由西域引進的。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長嚴洪明表示,浙江自然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的這次跨界交流展,是“自然”與“人文”的碰撞交融,是“遠古”與“當下”的對話,是“生態”與“文明”的回歸。本次展覽用講述故事的形式去探索文物背後的科學,感知展品及其背後的故事,為觀眾帶來更多驚喜體驗。

  此外,同時開展的“恐龍蛋·誕恐龍”,以中國出土的恐龍蛋、蛋窩、胚胎等精美化石,展示了恐龍生活的另一面,這也是世界首個系統性介紹恐龍蛋的主題展示。

    (來源:杭州日報  記者 劉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