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開八閉十七門
殘存城牆找到了 後續>
朝天門宋明古城牆現身,重慶母城尚存3167米古城牆遺址。古城牆現身,如何保護?昨天,包括專家、學者等在內的我市文物保護志願者建議,依托現存古城牆,打造城牆遺址公園,開發城牆旅游文化資源。
重慶古城牆切山為牆、辟峽為門,是世界建城史上最具特色的城牆之一。重慶古城牆總長8860米,現存3167.6米城牆和4座城門,目前建有通遠門、東水門城牆公園。在國內的大城市中,有幾公裡城牆的城市屈指可數。
專家學者們建議,以“重慶古城牆遺址公園”為鏈條,以湖廣會館文化帶、太平門文化帶、十八梯文化帶、巴縣衙門文化帶、打槍壩歷史文化帶、通遠門文化帶為支撐建設“重慶記憶歷史文化商貿區”,形成重慶古城南部和西部成片的歷史文化商貿區,打造集移民、開埠、抗戰、碼頭等文化為一體的商貿、文化、旅游和創意產業集群。
對現有城牆遺址,專家學者建議發現一處保護一處,包括城牆本體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展示。同時,開發城牆的旅游文化資源,可以進一步豐富重慶的旅游項目。在“重慶古城牆遺址公園”和“重慶記憶歷史文化商貿區”形成規模後,可以形成旅游片區。
專家觀點>
吳濤:古城牆保護應以遺址保護為主
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說,重慶古城牆保護應以遺址保護為主。
這樣的保護方法,已成為世界慣例。“當你走進羅馬古城,看到一段段殘垣斷壁的古城牆默然矗立在你面前,一股歷史和文化的厚重感當即撲面而來。”吳濤以世界著名的羅馬古城牆保護為例說,城牆的殘缺也是歷史的印記,也是歷史發展軌跡的一種見證。
“如果為了一味追求完整性,而采用現代建築手段為城牆補缺,會減少城牆的古樸厚重感,古城牆將淪為不倫不類的怪物。這樣的做法絕不可取。”
遺址保護不是將古城牆孤零零的保護下來就行了。吳濤說,重慶的每個城門、每段城牆都有它的各自特色,遺址保護包括遺址公園的打造,必須結合城門城牆附近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和周圍環境。
吳濤說,綿延數百年的重慶古城牆,早已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它們的周邊都有大量的開埠、抗戰以及近現代特色建築。所以,重慶古城牆的保護應納入這些周邊的歷史建築共同打造。
李世煜:古城牆保護與城市建設應雙贏
市規劃局原副總工程師李世煜說,古城牆保護與城市建設是可以取得雙贏的。
李世煜說,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與原有的古建築產生一些沖突,在兩者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就要尋找利益的平衡點。“如果是一般的古文物,雖然有些年代,但是經過文物、建築專家鑒定後認為價值不是很高的,沒有特別的價值意義,與城市發展相沖突的話就可以拆除。”
李世煜說,如果是古物的價值經專家鑒定後確定比較高,那就要權衡城市發展與古物保護的利益。如果確實價值比較高,那就應該以保護文物為優先。
同時,李世煜還建議,要對每一段新發現的城牆城門按照它們的建設時間做出相應的標識,讓每一個市民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眼前的這段城牆修建於何時,是何人所修,讓不會說話的石頭也能講述故事。
相關新聞>
我市將建城門城牆保護制度
重慶晨報訊 記者 蔣艷 如何保護我們的古城門、古城牆?市規劃局上個月發布的《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就專門針對城牆的保護作了嚴格的規定,要建立城門、城牆專門的保護制度和管理辦法,且不能因為現代化建設而被毀。
《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重慶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以來,史上首部法定名城保護專項規劃。該“規劃”編制主要負責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委員方錢江介紹,規劃將重慶市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內容,分成了“三層七類”:“三層”即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地段、歷史文化資源點;“七類”分別是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風貌區、歷史文化村鎮、文物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築(含優秀近現代建築)和保護建築(含傳統風貌建築)、風景名勝、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和主題遺產。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是主城區最重要的傳統風貌帶。
《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定,在重慶古城牆保護中,規劃整體保護古城牆“九開八閉十七城門”格局,以及“依山而建、綿延曲折”的城牆系統。將保護和控制總長約8860米的重慶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帶,以及城牆圍合區域內約243公頃城市建設用地,逐步實現城牆遺址帶的空間連接,建設城牆遺址公園。對暫未發掘或已毀城牆進行考古發掘,一經發現,必須及時納入城門城牆遺址帶的保護之中,避免因現代化建設而被毀。
此外,將加強立法工作,建立城門城牆遺址帶的專門保護制度和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