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踏上列寧街古老的石板路,依稀能夠聽到戰爭年代的號角;沿著花市街行走,仍然可以品鑒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築;再往前行,轉過街頭,烘烤店鋪、電子商城、珠寶銀樓等裹挾著濃郁的現代氣息迎面撲來,你會被她迷人風采深深陶醉…… 達川區石橋鎮位於鐵山以西,與巴中平昌毗鄰,為達川區“西大門”。該鎮距達州城區61公裡,全鎮幅員面積56.33平方公裡,轄20個行政村、5個街道社區居委會、222個村民小組,鎮域總人口達6.5萬人,鎮區常住人口4.5萬余人。 1991年,石橋鎮被省建設廳列入“四川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1992年,石橋鎮“列寧主義街”被列為市級“愛國主義建設教育基地”;2000年,石橋鎮被批准為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3年,進入全省100個重點鎮之列;2004年,被評為全國重點鎮;2013年,列為四川省“百鎮建設試點行動”中的21個省級重點鎮之一。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日前公布的新一輪全國重點鎮名單,達川區石橋鎮又成功入選。 近年來,在達川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石橋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全國重點鎮建設契機,將石橋經濟規模發展融進古鎮保護思路中,力求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珍惜人類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制定了“利用古文化,開發古鎮旅游,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帶動保護”的宏遠戰略,著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和商貿企業發展,傾力打造宜居幸福重鎮、和諧文明古鎮、商貿旅游強鎮、紅色文化名鎮,成效顯著。
規劃為先建宜居幸福重鎮 在城鎮發展中,石橋鎮始終堅持以規劃為先導,大力推進場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場鎮承載力。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高標准做好區域功能分區規劃,明確分區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重點。2008年以來,石橋鎮把災後重建和農村D級危房改造納入黨委政府工作議事日程,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圖紙、抗震能力達七級和分類補助的原則,確保危房改造和災後重建的實施。在發展中,石橋鎮加快新區開發步伐中,擴展古鎮規模。目前,已先後啟動茅坪、新場、魯家坪集聚點建設。 發展是為了居民的幸福。在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石橋鎮還將民生放在第一要務,2010年以來,全鎮社會保障逐步完善,惠民政策得到落實,場鎮居民享受社保1500人以上,18歲至59周歲的農村居民6100人參加了農保,60周歲以上的人員全部享受了農保金,2300人參加了小額人生保險和商業保險,惠及民生的社會保障,使老百姓從中得到了真正實惠。
創新管理建和諧文明古鎮 石橋鎮一貫堅持城鄉統籌的規劃、建設、管理理念,打破城鄉規劃分割的二元結構,建立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一體的新體制。為突出城鎮管理成效,石橋鎮對城鎮主要區域的廢渣、商攤、交通秩序進行了集中整治;在狠抓市政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大城鎮立面整治和城鎮空間淨化工作。新添置了垃圾清運和灑水設備,對城鎮環境的改善、保潔提供了設備保障。目前,石橋場鎮無污染企業,居民生活全部告別了燒煤的歷史,用上了天然氣。不斷完善的場鎮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整潔的街道,以及活躍的經濟和旺盛的人氣,讓石橋鎮成為周邊鄉鎮當之無愧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同時,石橋鎮狠抓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鎮黨委、政府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掛帥,黨委成員掛包社區,組織鎮、社區干部包段、包戶,實行責任到人,定崗定位,實行全面整治。及時調整充實保潔隊伍,對不稱職、不盡責的工人進行調換,確保人員對場鎮全天候進行保潔。全鎮對城鄉結合部、各村一並納入檢查、督促,采取定期巡查和群眾舉報等辦法,保證在第一時間發現衛生死角並消滅在萌芽狀態;一旦發現衛生死角,責成相關責任人及時處理,對不及時處理的責任單位予以通報,按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責任追究辦法嚴格問責。並及時查清原因,對衛生死角形成原因,采取不同辦法進行根治,以保證不死灰復燃,做到大街小巷一個樣。同時,打好“廣告清理掃蕩戰,確保三統一”。一是統一規定廣告樣式、規格及懸掛位置。二是統一清理戶外廣告牌。三是統一設置,按規劃標准,統一樣式,堅持打好清理違規廣告的掃蕩戰,確保了廣告的規范,提升了整個場鎮形象。另處,由紀委書記牽頭成立的場鎮治理督查組,定期不定期深入到社區、單位、村社進行暗訪,促進了整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做強產業建商貿旅游強鎮 石橋鎮是集農業、商貿旅游業於一體的中心大鎮。豐富的農業資源給石橋鎮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石橋鎮是達川區四大糧食產業區的核心區,區域內有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石橋鎮結合地域、氣候特點,積極建成了中、晚熟青脆李生產基地;石橋作為本地黑豬保種育種基地之一,積極發展本地黑豬飼養規模戶,擇優選留本地黑母豬投放和售賣給農戶飼養,替換和淘汰老年黑母豬,開展生豬雜交,推廣優質商品豬示范片,相對集中在圈內發展。 石橋古鎮是集古建築保護、紅色旅游等功能於一體,集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鎮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石橋列寧街的石牌坊及紅軍標語(古建築)是國家級文保單位,高寺寨語錄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是達州市級文保單位,是紅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教寺矗立在山清水秀的高橋水庫旁,寺內石崖上有雕刻精美的石刻,充分展示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石橋有重要的民俗文化—火龍與翻山鉸子代代相傳。
加強黨建建紅色文化名鎮 石橋鎮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醇厚的民俗風情,更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紅色第一街”。傳統的“煙火架”、“龍燈”、“獅舞”、“唢吶”、“翻山餃子”、“燒火龍”等已被確定為省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燒火龍”享譽神州,石橋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燒火龍”之鄉。 石橋鎮豐富的文化藝術遠近聞名。有近兩個世紀校史的“寶善書院”,有“湖廣填川”八省移民聯建的會館宗祠,有象征西方文明的“天主教堂”,有令人歎為觀止的四大“節”、“孝”牌坊,更有紅軍北上抗日留下的豪言壯語。有保存完好的青石街面、吊腳樓台、騎馬櫃台、川東民居四合院。特別是清代建造的四座石牌坊,貫穿“列寧街”首尾而立,成為石橋古鎮的標志,2013年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境內的倒石橋、黎純墓、三教寺摩崖造像、威武寨村古院落等,都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石橋鎮還有很多歷史傳統文化,如孔明燈、小丑劇、打花鼓、金錢板、抬花轎、打腰鼓等。 在建設紅色文化名鎮中,石橋鎮黨委、政府強化對機關干部、村支兩委班子的教育管理,圍繞全鎮中心工作,有針對性的加強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將培訓內容劃分為理論武裝、黨性教育和業務知識三大部分十大類型課題,通過集中培訓、現場觀摩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干部素質;同時,依托“三嚴三實”教育活動,著力解決干部“庸懶散浮拖”等突出問題。目前,石橋鎮黨委、政府以達川區開展的“轉作風、解民憂、惠民生”活動為抓手,通過交心談心,深入村社院壩田間地頭,深入了解群眾疾苦和關心的問題,真正實現心為民所想,權為民所用,真正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廣大群眾感受到干部作風轉變帶來的新變化。 石橋鎮黨委書記徐力湧介紹說:在打造全國示范名鎮中,石橋鎮雖倍感壓力,但廣大干群繼承弘揚古鎮的紅色傳統,以“四鎮工程”為目標,抓搶機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村鎮統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在建設美麗幸福石橋的征途上,正在邁出堅實而又豪邁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