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體驗浙江傳統村落文化
日期:2016/12/14 11:14: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核心提示:
王安憶寫道:“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在懷念鄉村,做著懷鄉的夢。”
今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一組來自英國鄉村的照片征服了很多人的眼球。以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進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但鄉村的意義,已經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本源問題——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人、民族與世界、科學與自然等等。
那麼,如何讓遼闊而豐富的中國鄉村打動更多人的心靈?
10月31日,37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海外學子結束了他們的金華古村落之旅。受金華市外僑辦邀請,他們來到金華經濟開發區的著名古村落寺平村,在21天的時間裡,他們和村民同吃同住、學習國畫書法、收稻采茶……這是金華第二次邀請海外學子零距離感受古村,也是金華向全世界展示古村文明、傳統文化的最新方式。
活動雖然已結束,但引發的故事依然在繼續。民族的,怎麼變成世界的?也許這群海外的學子們能夠給我們一些不同的答案,也為我們提供了對鄉村、尤其是古村不一樣的視角。
寺平村是浙中頗有名氣的傳統古村落,有著一望無際的廣闊茶園,也有修建精美的百年古宅,風景一流,千層糕、黃金糕、酥餅、的卜等小吃也不勝枚舉。
很多海外學子都是第一次來中國。美食與美景,最先虜獲了他們的心。因此,當他們交出自己的第一篇感想,述說自己對寺平村的第一印象時,“風景很美”“古老的建築”“美味的中國菜”幾乎出現在所有學子們的文章裡。
然而,臨行前,讓他們依依不捨、笑著留下淚水的,則是他們住了21天的家以及住家的“奶奶”“叔叔”“大姐”們,還有寺平村的村民們。盡管他們之間,幾乎無法用語言交流,但有時無需說話就已經心靈相通。
羅馬尼亞姑娘勞拉回家晚了,住家的大叔就會到家門口的大路上等她:“這段小路沒有燈,她一個小姑娘會害怕,我接一下她,也放心。”
南非小伙子米拉利喜歡湊熱鬧,住家大哥就騎著摩托車,帶著他去參加好友的掛梁請酒。喝酒、劃拳,興致上來了,再揮舞一套“擒拿手”。
英國小伙喬納森走街串巷,走累了歇息。隔壁家的村民,總會給他遞上一杯茶。
……
印度小伙阿米特的住家大叔夏來發說:“我的兒子也經常出去旅游。如果也有一家人,對他像自己家裡人一樣,我也會很高興的。”所以,他對阿米特的照顧,就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
村民傳遞的,還有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智慧與哲理。
戴光彩、姜秋蘭兩位老人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的生活會引起勞拉的強烈興趣。這兩位老人和勞拉聊了兩個多小時。老人經歷過戰爭、貧窮、與親人的生離死別,現在的日子雖然不富裕,但老兩口也很是知足,總是樂呵呵的。“比起以前,現在的日子已經很好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老人說。
來中國之前,勞拉也聽說,中國的農村不如城市富裕,但她覺得,這裡的幸福感絕對不比城市少,“他們經歷過很多無法想象的困難,卻依然笑對人生。這是中國老人的人生智慧,讓我受益良多。”
寺平村最出名的磚雕之一,講述的是“鯉魚躍龍門”的典故。印度學子查德麗卡很喜歡這個故事。她很認真地將這個故事翻譯成英文和印度文,也打算將這個故事以及這個古建築的磚雕藝術帶回印度。
她和這次活動的外籍顧問、浙師大老師朱利安曾深入探討這個數百年歷史的古建築,也探討建築藝術背後的中國人情世故。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寒門學子出人頭地的唯一渠道,也是因為這個制度保證了國家不斷獲取人才。“這是博弈的智慧,也是中國哲學裡平衡、中庸的精髓。”
全新的生活體驗,讓這群年輕人興奮不已。互聯網無疑成為他們最好的交流平台。而這種方式,也將寺平這座古村前所未有地在世界各地的社交網站上火起來。
最直觀的傳播,就是在臉書(Facebook)網站上。德國姑娘史茉莉在臉書上創建了一個名為“Jinhua historical villages”(金華歷史古村落)的新主頁。在這裡,所有學子最真實的生活、體驗,都用文字、圖片和視頻,進行直播。
體驗沒有好壞,只有真實與否。史茉莉堅持把所有學子的感受都進行整理發布。“因為不同的人對寺平有不同的感受。”她說,“我不希望給別人答案,只是希望他們多看到這座古村落的各個面。”
這個主頁開通僅一周的時間,14條信息,就有1330多人關注。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史茉莉對外籍顧問馬小龍的采訪。就一張圖片,密密麻麻的文字,在我浏覽時,已經有687個人閱讀過。史茉莉說,一般圖片更直觀,看得人更多,她也沒有想到,這些采訪的文字會受到歡迎。“也許,大家都對中國古村落充滿了好奇,想更多地了解背後的歷史、故事。”她說。
除了臉書,谷歌搜索、推特、YouTube、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站上,寺平也成為熱門的新聞主角。
這群年輕人帶來的,不僅是人氣、話題和新聞,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旅游推廣項目。按照活動規則,他們需要為寺平村做一個項目,將寺平村更好地推向世界。
美國姑娘愛森,非常認真地修改了寺平村的英語介紹冊子。她還做了一份十分詳盡的寺平村旅游指南。為了了解金華高鐵站打車到寺平村的花費,她實地打車體驗,然後又坐公交車折回村裡,記下公交車所需的時間。在她的指南裡,落地到上海機場以後,所有的吃穿住行,都有明確的時間和花費記錄,還有各種不同的注意事項。很難看出,這個外表看上去酷酷的女漢子,其實很心細。
來自印度的查德麗卡將寺平村所有建築的歷史、故事,雕刻背後的含義,都很詳細地進行了英文、印度文的介紹。她為寺平村考慮的是海外學子和志願者都走了以後的事情。她說,以後,即使村裡沒有翻譯,外國游客也能夠通過這些介紹,了解這座古村數百年的故事、傳奇,了解中國農民的情感與興趣。
金華市副市長孫榮燕則道出了活動更深一層的成果,國與國之間的外事交往,歸根結底是民與民之間的聯系。“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讓中國最傳統的歷史文化、最淳樸動人的民風,與學子們年輕的生命、純真的心靈進行了一次碰撞,把最真實的中國文化、最動人的金華故事傳播出去,為金華民間外交開辟了新渠道。
因為海外學子的到來,寺平村的一間老房子變成了頗有情趣的咖啡吧。每天銷售的咖啡、零食,70%來自海外學子的消費。
然而,當學子們走了以後,咖啡吧還能繼續維持下去嗎?老板羅妙當沉思了片刻,給我的答案是“改變經營思路”。她計劃把這裡作為舉辦沙龍、活動的場所,更多地接受團體的預約和合作。
寺平村村支部書記戴維平,則比羅妙當更為焦慮。因為他面臨的是寺平村的未來。
寺平村所受到的關注度,前所未有。海內外社交網站的宣傳,一浪接一浪,帶來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大幅上漲的游客量。村支部書記戴維平介紹說,去年,寺平村一年的游客量是10萬人次,而這個活動的20天時間裡,寺平村的游客量已經達到12萬人次。
怎麼能夠讓寺平村繼續保持人氣?每個人見到戴維平,都會問起這個問題。有人建議,寺平村應該找來專業的管理團隊;也有人說,寺平村應該和游學、培訓等機構建立長期合作。
戴維平很平靜地告訴我,接下來最要緊的事情,是把寺平村的垃圾分類、環境整治做得更好。
為了迎接海外學子,村裡專門組成了12人的環保隊:2個人處理廚房垃圾,4個人負責其他垃圾,4個人負責日常灑掃,2個人負責公共廁所的管理。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讓海外學子們贊不絕口,村民自己都覺得特別好。因此,當戴維平和村干部們商量,寧可多花些錢,繼續保持這個環保小分隊,大家都很贊同這個做法。大家都覺得,這個錢,花得值。
專業的管理團隊、有效的市場合作,當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湯溪鎮黨委書記周曉東說,傳統古村的開發和利用,第一步先把創新的“家+”模式經營好,才是穩扎穩打的做法。
“家+”模式,也就是海外學子和村民同吃同住的方式,受到所有學子的喜愛。如何把“家+”做得更好,讓國內游客也喜歡、接受這種模式,是寺平村推廣自己的關鍵。怎麼規范管理、保證水准?寺平村思考和要做的還有很多。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