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一角
多倫縣,這塊頗具傳奇色彩的草原小縣城,有著獨特的風光,瑰麗的名勝古跡,旖旎的水鄉美景和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讓人一見傾心,魂牽夢繞而流連忘返……
多倫諾爾出自蒙語,漢意為“七星潭”、 “七個湖泊”。多倫縣地處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盟的東南端,背靠壩上草原,面向津京唐地區,距北京直線距離僅180公裡,是內蒙古自治區離北京最近的旗縣。
神奇的多倫縣,有億萬年前“天外來客”撞擊而留下的隕石坑,有百代春秋大自然形成的多倫環奇觀,還有遠古文明留下的深刻印跡,無不讓人為之驚歎。在近代史上,多倫縣最為繁榮興盛時期,被稱為“南迎中華福、北接蒙古財、日進斗金、日出斗銀”的漠南商埠。
時至今日,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因建設錫林郭勒盟南部中心城市而再一次迎來了歷史性機遇。多倫縣緊緊圍繞建設錫盟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全力推進新型產業承接地、商貿物流集散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京北旅游勝地建設,全面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改善民生,努力打造著生態、宜居、暢通、文化、和諧為一體的現代化縣城。勤勞的多倫人民正在以全縣之力建設著美好家園,以日新月異的巨變、昂揚向上的精神姿態迎接著更加絢麗的明天,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獻上一份來自大草原的厚禮!
草原上冉冉升起的中心城市
2011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在多倫縣建設錫林郭勒盟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的重大決定,使古城多倫迎來了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
一年多來,在錫林郭勒盟委、行署的直接領導下,在自治區有關廳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規劃編制、土地收儲、公路建設、產業培育、資金籌措等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各項基礎工作扎實推進,於2012年8月28日舉行開工儀式,標志著區域中心城市正式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區域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已於8月24日獲得自治區政府批復,10月27日召開了《控規》評審會,城市概念性設計等其他規劃均正在編制。
在未來的10年中,多倫縣將按照“2年形成框架,5年初具規模,10年基本建成”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多倫縣城市人口將由目前的5萬人達到25萬人左右,城區面積由13.8平方公裡擴展到30平方公裡,經濟總量由2011年的55.69億元達到460億元,城鎮化率達到80%以上。計劃通過5—10年的努力,將多倫縣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生態宜居的區域中心城市和錫林郭勒盟南部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產業層次高端、吸納人口能力及輻射帶作用突出的經濟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教育醫療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
2012年上半年多倫縣城鎮建設完成總投資53232.68萬元,其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090.2萬元,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完成投資51164萬元。
2012年多倫縣還完成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申報工作。多倫諾爾鎮古城保護與建設項目已被評為2012年度自治區人居環境范例獎,目前,已被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推薦申報“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生機盎然的京北綠色屏障
多倫縣位於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本世紀初,由於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連續的自然災害導致這裡的生態環境極度惡化。
據2000年衛星遙感圖像顯示,全縣3365平方公裡的面積都在土地沙化、草場退化和水土流失,占全縣總面積的89.2%,其境內嚴重沙化面積達210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7%。
2000年5月12日,國家領導人親臨多倫縣,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隨後,國家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00—2011年,多倫縣累計完成圍封230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4.55萬畝,飛播林草21萬畝,封山育林52.2萬畝;退耕還林74.8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46.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28.5萬畝;義務植樹400萬株,四旁植樹260萬株;小流域綜合治理18.07萬畝;轉移沙區人口2434戶、11516人。
為進一步提升林業整體水平和發展後勁,多倫縣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啟動實施了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以樟子松為主的林業生態工程130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5%以上。2012年安排樟子松造林工程51萬畝。通過劃撥、租賃、承包、轉讓、股份合作、貸款等一系列活化機制措施,吸引了30家區內外綠化企業和縣內55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參與工程建設。
近幾年,多倫縣依托國家重點生態建設項目卓有成效的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通過10年的連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全縣沙化狀況整體得到有效遏制,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5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8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現在的28.75%,項目區林草植被綜合蓋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80%以上,實現了由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歷史性巨變。
新風 新貌 新農村
走進多倫縣農村,處處都有能感受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碩成果:“新”在生產發展上,“新”在村民生活上,“新”在村容村貌上,“新”在精神風貌上,“新”在民主風氣上……在這裡,能真切地感受到廣大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致富的火熱干勁;在這裡,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2011年以前,多倫縣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10.5萬人中貧困人口達到4.2萬人,占到全縣人口的40%以上,而且大部分貧困人口分布在農村。“消貧減弱”成了多倫縣不能回避的現實。該縣通過“整村推進”工程、“雨露計劃”培訓和產業化扶貧,很大程度改善了貧困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走進多倫諾爾鎮,處處呈現一幅生產發展、環境優美、鄉風淳樸的農村新畫圖。進到村裡,看到村場道路整齊干淨,各類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公布上牆,閒不住的村民忙裡忙外喜笑顏開,讓人感受到繁榮、文明、和諧的清新氣息。
建設新農村首要的是發展生產,讓農民富裕起來。多倫諾爾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提出了以大力發展蔬菜、奶牛、肉牛、養豬、養禽、馬鈴薯、瓜果花卉七大富民產業為主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多倫諾爾鎮還發揮中心鎮的地緣、區位優勢,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緩解就業壓力。今年,已引進2家投資企業。
大北溝鎮第一蔬菜種植區1.2萬畝精、優、特、細蔬菜種植,現種植完畢。第二蔬菜種植區在繼續鞏固2.3萬畝種植面積。坐落在牛槽窪村的育肥牛產業區內蒙古“大元牛業”,占地面積400多畝,投資近億元,建成後一次性可出欄育肥牛3000頭以上,是錫林郭勒盟地區最大的育肥牛基地,它的建成將成為多倫縣育肥牛產業的龍頭,對拉動周邊地區育肥牛產業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的重要標志,大河口鄉在新農村建設中,把發展為先的理念貫徹到實際工作中,把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以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發展特色農牧業為支撐,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目的,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型工業的綠色崛起
2003年時,在經濟落後、生態惡化的雙重壓力下,多倫人深刻地認識到:差距在工業,潛力也在工業,關鍵還在工業!找到了差距,多倫人更看清了自身優勢,多倫有著豐厚的“家底”:多倫縣擁有庫容1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1座、庫容26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7座。同時,多倫縣還是錫林郭勒盟地區連接東北與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是京津冀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疊加帶和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的雙重受益區,獨特的區位優勢為多倫縣發展工業經濟提供了先決條件。
為了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多倫,按照“點狀布局、集中發展、深度開發、循環利用”的原則,2007年建設了新型工業化化工區,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孵化作用。在工業園區內40.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大唐多倫煤化工、氟化工等一批大型企業先後入駐園區,博達電力機械模具、立高保溫材料、華川塑料加工等一批煤化工下游項目也相繼落戶工業化化工區。預計到“十二五”末,園區將形成400億元的工業產值。工業園區聚集規模效應日益彰顯,初步形成了企業規模大、投資額度大、產品附加值高、拉動作用強的工業發展格局,利用最少的土地實現資源開發的最大化。
在新型工業化化工園區及園區內重點項目快速發展的同時,多倫協鑫、多倫超大、多倫伊利、鐵礦、風電等一批重點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多倫逐步實現了以農業經濟為主向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轉型,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初具雛形。
大唐大西山一、二、三風電三期相繼並網發電,西山灣風水互補發電、潔淨煤、燃氣輸配工程及加氣站、太陽能光伏發電等一批項目有序推進。同時,該縣圍繞煤化工、氟化工等項目實施的“煤路電化管”產業鏈、煤化工下游產業鏈、氟化工產業鏈、煤化工與氟化工相聯系的產業鏈和“三廢”綜合利用產業鏈5條循環經濟產業鏈,進一步延長了產業生產鏈條,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2011年多倫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5.6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5億元,全縣工業增加值完成35.52億元。工業主導經濟發展的地位更加明顯。美麗在這裡展示得更加耀眼,發展在這裡進行得更加科學。
文化建設讓千年古城煥發時代魅力
多倫縣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太多輝煌的印跡。康熙會盟於多倫,後建“匯宗寺”。漠南商貿活動中心山西會館,位於多倫縣城東南,自興建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近年來,多倫縣依托厚重的歷史文化,響亮地提出了打造文化大縣的口號。隨著文化大縣建設步伐的加快,多倫縣的文體事業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贊助、協會承辦、部門支持、全民參與、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大型活動常年不斷、文體活動異彩紛呈的良好局面。
為繼續保持和發揚多倫縣群眾文化基礎雄厚的優勢,每年安排縣級以上規模的文體活動100余項,使文體活動貫穿了全年,“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季季有演出、年年有創新”的文化氛圍已在多倫縣蔚然成風。
基層群眾體育網絡發展迅速。目前多倫縣有信鴿、釣魚、門球、乒乓球等15個單項體育協會。
文藝精品頻現亮點。陸續出版了“墨香飄名鎮 丹青繪古城”多倫諾爾書畫集、“古城名鎮 漠野風歌”書畫集,制作了“草原水鄉 生態多倫”MTV歌曲專輯。出版了《放歌新多倫》歌曲光盤和《多倫文物古跡》、《多倫民間故事集》、《康熙會盟》等作品。
品牌文化和賽事打造初顯規模。連續5年舉辦了以傳統的正月十五文化廟會和舉辦多倫諾爾冬季冰雪節為主題的文化系列活動,共組織了6屆環多倫湖公路自行車邀請賽、山西會館晉劇藝術節、“激情廣場 彩色周末”廣場文藝演出等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形成多倫縣特有的文化品牌,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最佳結合。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的同時,文化隊伍建設也在不斷加強。烏蘭牧騎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的同時,全縣還有業余文藝團體12支,並成立了16支學生文體表演隊。各民間文化團體,各展所長,形成合力,不但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創新發展了多倫傳統的民間文化,而且培養了傳承傳統文化的時代新人,使多倫的民間文藝源遠流長。
做大民生工作 讓發展成果惠及百姓
近年來,多倫縣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生狀況進一步改善。2012年,全年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45%以上。
加大創業培訓力度,使更多願意參加培訓的人員能夠接受培訓。2012年,培訓合格率達到100%,成功創業率達到了96%,為符合貸款條件的232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700萬元。全年征集盟內外就業崗位7532個,完成全年任務的100.4%。安置城鎮各類人員1717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05.99%。
為更好地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困難,促進城市救濟工作的規范化,多倫縣於1999年開始實施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於2006年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多倫縣作為全區農村醫療救助試點旗縣,2005年全面開展工作。2012年自治區把多倫縣列為全區醫療救助示范縣,縣政府財政列支40萬元,爭取上級資金190萬元,全部用於因病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
多倫縣繼續擴大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參保范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到8000多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65900多人;啟動了“五七工”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全面落實教育助學補貼和救助政策,發放“四免兩補”資金884萬元,發放貧困大學生救助資金26.4萬元,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325.8萬元。
多倫縣還把貧困大學生救助標准提高到最高3000元,救助范圍從原來的僅限低保家庭擴大到了因病、子女上學致貧的低保邊緣家庭。
多倫縣在住房建設方面,今年已拆遷城市棚戶區520戶,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概算總投資11440萬元;新建廉租住房162套,總建築面積8019平方米,建設總投資1238.82萬元。2012年將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5平方米的住房困難低保家庭全部發放租賃補貼,實現應保盡保。上半年共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資金78.48萬元。縣委、政府年初公開承諾的涉及民生領域“十件實事”全部兌現,累計投入資金7000萬元,使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在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同時,多倫縣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2012年全年投入教育經費達到1.08億元,增長45.9%。
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全區文明旗縣測評中,多倫縣排名第七,繼續保持全區文明旗縣稱號。全縣各項工作再創佳績,獲得國家級獎項7項、自治區級獎項15項、盟級獎項4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