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保護重在“魂”而不是建築本身

古建保護重在“魂”而不是建築本身

日期:2016/12/14 21:36: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0月9日消息:國慶回來,家門口的綠化帶不見了;國慶期間,古跡又新添了很多“疤”……每一次長假,來一次大規模旅行,上演一場大規模不文明行為。綠化帶被毀了可以重建,古建可以嗎?能用修繕解決的建築還能叫“古建”嗎?不斷重修翻新的小鎮還是“古鎮”嗎?

  古鎮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千百年沉澱下來的“魂”。一旦破壞,將無法恢復。一番修補,就是記憶的斷層,記憶的分水嶺。如同我國歷史文化,以秦漢大一統為分水嶺,將秦朝以前的社會文化統一歸類到前秦,其研究無法同後來朝代一般細致。為什麼說文化和文明的傳承,而不是說文化和文明的繼承,是因為有一些感覺很難形容,是靠一代一代潛移默化的承襲下來的。在這裡,筆者要強調的是,遵循不等於承襲,承襲這種反應是自然而然的,並非是被強行要求的,更不是故步自封。
 

古建保護重在“魂”而不是建築本身
 

  一撥接一撥的游客來訪,源自古鎮對外界十足的吸引。吸引力,是人類對於外界反應的一種,最常見的吸引力來自事物的神秘特性,如幾百年前封閉的中國之於世界,幾十年前遙遠的西藏之於游人等等。這絕不僅是對陌生空間的向往,更是對陌生空間所承載的文化好奇和迷戀。古鎮亦是如此,它的吸引力不僅來自於外在的古樸,更重要的是其承載的歷史文化記憶。人工干預越少,那種氛圍便愈濃。國慶假期,筆者去富陽的龍門古鎮游玩了一圈,那種感受就十分明顯。

  景區內的游客很少,多是當地人三兩散座閒聊,而筆者卻在景區內聽到居民說,現在放假來了好多人。也許是說話的人太少了,在一個閒逛“景區”的游人眼裡,這古鎮是古得有些誠懇,反倒有些不適應了。周圍的建築幾近粉牆黛瓦,那時天空又是雨霧蒙蒙,景區仿古提示牌並不是特別顯眼,一不小心,你就踏出旅游線路進入居民區,而錯綜復雜的江南小巷,外來游客怎麼看得清來去蹤跡,期間恍惚如游園一夢,穿越時空的不真實感油然而生。

  據當地居民介紹,景區內的建築自他們一來就有,古鎮裡的孫氏宗祠中還供奉著孫氏祖輩的牌位,古鎮的小寺廟香火不斷……總之,一走進去就感覺不同了,不是人山人海的烏鎮,也不是暧昧不休的麗江,這裡有古樸、厚重、陌生、神秘及生活的氣息,充滿地域性和歷史感。這不是翻新仿造的“古建築”可以營造出來的感覺。

  電影《21克》中說道,“他們說,在人死亡的瞬間,人失去21克的重量。”這21克便是靈魂的重量。人有靈魂,古鎮亦是。古鎮一旦被毀,隨之被毀的是將永遠消散的“古鎮魂”。房屋可以重建,但是靈魂不可以重塑,如前文所言,記憶在這裡斷層。

  一次一次的外來沖擊、一次一次的翻修重建,都在沖刷原有的記憶,而隨著新的意識的進入,新的靈魂將被慢慢塑造成型,原有的記憶將進一步淡化。如果沒有及時的保護,這些記憶可能就是日後課本裡的寥寥數語,甚至從此成為一個迷,一個仿佛看見卻又無法勾勒的印記。

  古鎮的“魂”是由人與環境共同塑造的,我們要傳承的是“魂”而不僅僅是保留古建築。與其說保護古建築迫在眉睫,不如說端正保護古建築的意識迫在眉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