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明清古建“輝映”現代生活輝映”——探析同裡古鎮保護與發展的
日期:2016/12/14 11:52: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古鎮,古宅,古街,是歷史賦予同裡的寶貴財富,也是同裡旅游的基礎。在古鎮區,明清建築占建築總面積的70%。作為全省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鎮,同裡也面臨著保護這些歷史文脈載體的艱巨使命。古鎮保護與發展如何同步推進,明清古建與現代生活怎樣相得益彰?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同裡因地制宜找到了自己的“模式”。
合理布局商業形態,推動旅游產業向高品質轉型
魚行街是條長街,穿心弄的盡頭那一帶,同裡人稱為“南埭”。這裡曾是一個非常僻靜的地方,游客很少涉足此地。
如今的南埭,依然保有那一份清淨,但又多了幾絲時尚氣息。近日,一家主打地中海風情的客棧在南埭開張。三間客房,布置得溫馨時尚。屋裡是地中海風情,推開窗卻是青磚黑瓦,地道的同裡韻味。客棧開業一個多月來,每到周末一房難求。
在南埭,像“地中海”客棧這樣的時尚業態不止一家。他們在古建築與現代生活的碰撞中,找到了發展方向。這種共贏,從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同裡商業形態的合理規劃布局。
2012年,同裡著手加強對古建築的保護和管理,設立400萬元文化旅游產業專項引導資金,不斷提升同裡文化旅游產業的集聚力、配套設施的硬實力和旅游活動的影響力。
2013年10月,同裡又委托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進行科學規劃,對古鎮區具體業態布局進行細化,並明確各街區適宜發展的商業形態。同時,以此為前提,對新申領營業執照全面實施部門聯審制度,規范古鎮景區業態發展,盡可能在維護古鎮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提升業態水准,推動同裡旅游產業向高品質、高品位轉型。
2013年11月,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同裡鎮正式實行“區鎮合一”管理體制。千億能級產業的科技新城與千年文化底蘊的水鄉古鎮,優勢疊加,演繹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交相輝映、歷史風貌和現代氣息和諧共生、文化傳承和創新創造齊頭並進的“雙面繡”。同裡古鎮得以用更從容的姿態,在保護和發展的和諧中追求新的境界。
為古鎮老房子建數據庫,拿出部分門票收入修繕
近日,家住同裡三元街的朱曙華老人和老伴一起參加了一場同裡私產文物保護訪談。勞心勞力守護著自家老宅的夫妻倆,非常希望政府能“幫一把”。
朱家老宅位於同裡古鎮三元街78號,始建於明末清初。宅子共三進,坐北朝南,面街臨河,2008年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房子上了“年紀”,小毛病不斷。這兩年,老人每年向鎮上寫申請,花錢對老宅一點一點進行修復,力求外立面保持原貌,內部則生活設施齊全。
“依照原貌修復老宅,對材料、工藝要求很高,代價不小。”朱曙華說,自己也很想走捷徑,用鋼筋水泥翻建一新。但老祖宗留下來的房子,自己對它有感情,總想盡量維持原貌。同時,作為省級文物保護鎮,同裡古鎮的整體風貌也需要修舊如舊、整舊如古。
朱曙華的期盼即將成為現實。
最近,以江浙兩省13個水鄉古鎮聯合申遺為契機,同裡對古鎮區房屋,尤其是文保、文控建築進行了深入調查摸底,通過采集每幢房屋的建築年齡、居住狀態和破損情況,以圖片和文字建立起電子數據庫。同時,每年拿出門票收入的3%-5%用於公房、文保、文控建築的保養修繕。
“長久以來,古鎮內的私宅由於產權歸屬、用途復雜等多方面原因,成為古建築保護的‘真空’地帶。”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同裡古鎮保護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陳建忠說,數據庫的建立,為今後私宅的保護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同裡也正在積極推進制定私產文物古建的保護辦法,把散落在民間的“遺珠”管起來。
拓展“緩沖區”,破解居民和游客和諧相處難題
除了著名景區,同裡還是一個生活的古鎮。
目前,1平方公裡古鎮區,每年除了要接待數以百萬計的游客外,還要滿足1.2萬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出行,居民與游客爭奪空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景區社區化、社區景區化,既是同裡特色,也是古鎮保護和景區管理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陳建忠說,同裡要在不斷地服務和改善民生中,加快騰出空間,為提高古鎮文化品位,提升景區綜合承載力,更好服務百姓生活注入新鮮“血液”。
近年來,同裡改造古鎮區農貿市場,搬遷小商品市場,加大“退二進三”力度,引入展示本土文化、酒吧咖啡等新項目;在古鎮區周邊規劃建造綜合服務中心,滿足居民日常買菜、購物等生活需求;不斷完善景區道路、景觀綠化、大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在不斷轉型升級中,同裡把古鎮區原有的1平方公裡向外拓展了1.44平方公裡。
“如今的同裡古鎮,1平方公裡核心區已基本演繹在一個非常漂亮的園林中。向外拓展的1.44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緩沖區’,對古鎮形成更好的保護。”同裡古保委主任張燕說。
前段時間,同裡創新利用豐富的河道資源,在古鎮區15條河道邊安裝了消防泵,並培訓當地居民利用清澈河水守護古鎮安全。“古鎮保護,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民居客棧,最大的安全隱患也是消防。”張燕說,一旦發生火災,每個消防泵附近的百姓都是義務消防員。同時,同裡還對民居客棧開展星級評定,既提高了客棧的知名度與吸引力,也推動了客棧的標准化、精品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