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古代建築僅剩1/3 省政府省人大駐地占現有的1/3
日期:2016/12/14 11:18: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0月13日和14日,濟南規劃局就《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舉行了專家和公眾咨詢論證會。根據《規劃》,規劃期限為2015-2030年。古城區和商埠區作為歷史城區的兩大核心區將保護性發展,名泉文化也作為專項保護被納入到規劃中,對濟南古城四門進行重新標識。
古城四門在哪,今後要標識展示
按照最新編制的《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最初成果,濟南新劃定的歷史城區四至范圍為北沿膠濟鐵路,東至歷山路,西至緯十二路,南至經十路,面積共計16.03平方公裡。其中,在16.03平方公裡的歷史城區范圍內,古城區和商埠區將作為核心區進行重點保護。
《規劃》內容顯示,在古城區內要加強圩子壕現狀河道及駁岸的整治,對城牆遺址進行搶救性保護並加以展示,並加強北水門的保護與展示,標識展示泺源門、齊川門、歷山門歷史位置與信息。
說起這四門,年輕的濟南人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對於濟南古城來說,這可是四個最重要的出入口。
四門中,齊川門是指的古東門,泺源門則是指古西門,歷山門是指古城南門,北水門則是指古城北門,也是唯一現存的城門,即大明湖北門所在。一般城郭,城門對稱分布,但濟南古城借泉而生,城門設置也是別具一格,東城門和西城門、南城門和北城門並不對稱,民間也有著“三山不顯出高官、四門不對出王位”的說法。
古城核心區內,湖邊四望樓不能過樹梢
濟南的特色是山泉湖河城,隨著高樓尤其是超高層地標越來越多,山、城兩相望的視線通廊逐漸被影響。在本次《規劃》的初步成果中,還提出了山城互看視廊、大明湖四向視廊、趵突泉及五龍潭重要景觀區域視廊、歷史城區周邊觀山視廊四大視廊保護區。
例如在山城互看視廊規劃上,要確保從大明湖北岸看到千佛山、佛慧山山體的2/3的景觀視廊不被遮擋,其視廊控制范圍東到山大路,西至玉函路。
而在大明湖四向視廊的保護上,要遵循“樹梢原則”,確保大明湖南岸沿線向北看至北園高架視廊控制范圍內,湖岸看對岸30米成年懸鈴木樹梢高度的范圍內不出現超高建築,確保大明湖東岸沿線向西看至天成路,向東看至歷山路視廊控制范圍內。
濟南新增黃河文化遺產走廊
除芙蓉街、將軍廟和山東大學3處歷史文化街區,及商埠區一園十二坊特色風貌區外,在本次《規劃》初步成果中還新增了黃河文化遺產走廊,與膠濟鐵路文化遺產廊道、小清河文化遺產廊道、玉符河文化遺產廊道、繡江河文化遺產廊道共同成為市域范圍內的5條文化遺產走廊。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發現,洪家樓街區作為本次規劃建議的歷史建築群出現在《規劃》的初步成果中,而寬厚裡特色文化街區經改造不再作為保護對象。
規劃省政府、省人大適時外遷引專家熱議
據參與本次《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編制的濟南規劃局相關人士介紹,本次《規劃》的創新之處在於變簡單的歷史留存為歷史價值重現。而最惹人注目的是,為保護老城區的格局,《規劃》中還提及要“適時外遷省人大、省政府,全面展示其歷史信息與特色”。
針對規劃中提及的“省人大、省政府適時外遷”的內容,參與咨詢論證的專家們也各自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表示濟南雖已有著2/3的古代建築被拆除,但總體格局仍存在。而山東的管理機構占據著除北京外幾乎是最好的、最有文化的院落,因此對於省人大和省政府是否要外遷,要有著形勢的判斷。
而山東意匠建築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奎也表示,省人大和省政府的駐地幾乎占據著濟南所剩下的古建築群落的1/3左右,因此省人大和省政府在是否外遷上要有戰略性意見。
不過,也有專家表達了不同的意見,山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齊鵬則認為,省人大和省政府外遷有著現實因素的制約,“是否能夠將適時外遷改為適時的保護好省人大和省政府的院落。”
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則認為,出於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的考慮,省人大和省政府的外遷問題要詳細分析,“是否能夠讓出一部分用來保護?”
而不僅是省政府、省人大要適時外遷,歷史城區內的居住人口也要進行疏解。“通過控制居住用地總量、老舊小區改造及功能調整、街區過密居住人口外遷等方式疏解歷史城區人口,規劃期末歷史城區內人口密度力爭達到240—280人/公頃。對人口構成的調整應逐步進行。”上述人士表示。
(來源: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