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2014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終評日前揭曉,太原市窦大夫祠保護工程入選,這是我省唯一一個入選項目。窦大夫祠保護工程中大量使用了落葉松木材,與元代建築構建材質相同,並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歷史構件,為我國古建築修復提供了成功經驗。
窦大夫祠位於上蘭鎮,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窦犨(字鳴犢)而建的祭祀建築。其中的獻殿、後殿為元代建築,獻殿門板門盤上題有:“大元國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字樣,獻殿大門制作手法渾厚,造型大方,是現存元代門板中為數不多的原物。此外,獻殿藻井由斗拱疊加而成,制作考究,雕刻華美,是元代不可多得的木作建築實物資料。2001年6月窦大夫祠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窦大夫祠的四座建築存在屋頂滲漏、梁架下沉等病害,其中獻殿的藻井變形嚴重,亟需保護修復。2014年,山西重德古建築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制定了詳細的修復計劃,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古建集團啟動窦大夫祠的保護修繕,工程投入300多萬元,歷時6個月。“經過化驗鑒定,窦大夫祠的四座建築主要木構件都是落葉松木材,修復中仍然使用同類木材。”省古建集團技術員翟星巖介紹,在保護過程中,文物專家發現多處歷代修繕遺跡,本次修復中將這些珍貴遺跡全部原址、原樣保留。在獻殿東北角的梁架上,文物專家新發現了一處題記:“同治二年修繕”(公元1863年)。落架保護中,文物專家將這根橫梁放回原處,清代題記保持原樣,以保證歷史遺跡的完整。
此外,保護修繕中,文物專家從古建築屋頂取下了大量破損瓦片,用特制膠水將其重新粘連在一起,並重歸原位。翟星巖介紹說:“以前的文保工程通常用古建瓦片樣式相同的新瓦替換舊瓦,但在窦大夫祠保護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構建,做到修舊如舊。”
第二屆(2014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終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