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夫祠裡的文化與智慧
日期:2016/12/14 17:42:29   編輯:古建園林 當汾河沖出山巒注入汾河谷地之時,她鬼斧神工般地在古城太原的西北角,制造出了“上風上水”的絕佳風景。
站在汾河出山的檔口,仰頭而望,呂梁山和太行山原來是如此的親近。太原市崛山文保所所長江濤說:“這裡是太行山和呂梁山離得最近的地方。”此刻,那首流傳已久的動人歌曲不禁又在耳邊萦繞:“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
窦大夫祠,就建在距離太原市區西北25公裡的這處“上風上水”的風水寶地。
在與江濤所長的攀談中得知,太原市保護下來的祠堂文物僅有三處。其中就有晉祠和窦大夫祠兩處被列為國保級文物,可見其文物價值所在。
在太原市的文物古跡裡,窦大夫祠的名氣遠不及晉祠,因此,專門到此一游的人不多。但不少名家卻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裡,甚至不惜千裡迢迢到此駐足流連。
唐代李頻曾來此拜窦大夫祠,留下了“游訪曾經駐馬看,窦犨遺像在林巒。泉分石洞千條碧,人在冰壺六月寒。時雨欲來騰霧霭,微風初動漾波瀾。個中若置羊裘叟,絕勝當年七裡灘”的詩句。
1959年,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在此留下了《訪窦大夫祠》的詩篇:“孔子回車處,駐車爾卻來。古祠為今用,遺像尚崔巍。烈石寒泉潔,危巖峭壁裁。澄清汾水日,一鏡峽中開。”
雕塑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錢紹武,曾到窦大夫祠考察,對這裡的古建築藝術大為贊賞。
書法家楊再春在2009年游完窦大夫祠後留下墨寶:“傅山隱居處,恭拜窦大夫。元代古風在,飛椽檐更奇。”
窦大夫祠何以吸引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到來?
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祥,現祠創建於宋代,重修於元代,明清兩代續修。它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窦犨而建的祭祀建築。
據《太原府志》記載,趙簡子想稱霸天下,召來窦大夫等人問政,事後便將他們殺害。趙簡子曾邀請孔子來晉國講學交流,當孔子行至黃河邊時,聽到了窦大夫被殺的消息,孔子說晉國已經沒有賢臣了,不值得我一拜,便回車而去,並作琴曲《陬操》來哀悼窦大夫。孔子回車,可見窦大夫的人格魅力。
我曾經問過一些游人,來窦大夫祠看什麼?回答大都說不清楚。其實,作為游人,如果不去深入了解,也只能是“看看”而已。
當我幾次來到這裡,與江濤所長交談之後,才逐漸感知到窦大夫祠的真正魅力它不僅僅是一處國保級的古建築,而是融合了古人道德、智慧和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古祠堂。
徜徉在大院中,一種歷史穿越感油然而生元代的窦大夫祠、明代的保寧寺、清代的觀音閣、民國的趙戴文公館,自西向東階梯次排列。然而,讓人感到不解的是,這些建築一代比一代小。按理說,時代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足可以把建築建得更大一些。這是為什麼?
“這種建築的規制,是對先人的尊重,不能壓主。”江濤所長的解釋,讓我們對前人肅然起敬。不是物質上不能超越,而是一種道德和思想的規范。這是一種無聲的文化傳承。
使用減柱手法而建的從外觀上看為三間,而入內側細看則為五間的“明三暗五”的南殿;石柱、木柱對稱而建的鐘鼓二樓,呈現了獨特的對稱之美風格;用三角窗棂增大采光度的大殿窗戶,增加了美感,顛覆了四邊形窗棂的固有模式,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創新精神;800余年,至今仍然開關自如的元代板門;獻殿的八卦藻井堪稱祠裡建築中精華中的精華,是窦大夫祠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也是精華的精華。
藻井也稱“祭亭”,是百姓祭祀擺放貢品的地方。藻井的最上層為圓形、呈八卦圖形,下面則為方形,中間為樓閣,意喻天圓地方、天地人合一。最有特色的是獻殿北部與祠堂正殿相連接,這種建築手法在全國來說是為數不多的。“其實,這裡的藻井是古人對房屋的裝修設計。”江濤所長一語點出了藻井的產生所在。然而,古人對獻殿的裝修,加入的不僅僅是建築藝術,還有深厚的宗教、文化。這些無不彰顯著古人在建築中的美感、靈感與智慧。
一次匆匆的瞻觀,無法參透窦大夫祠建築映出的精髓。無論游者,還是研究者,都需要靜下心來去感悟。
推薦閱讀:
洞庭風月岳陽樓
深圳深藏高樓群中的古老圍屋
與鳳凰齊名的福建長汀古城
仙都缙巖下村的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