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東千佛洞的保護將從此前的基本保護轉入‘深層’保護

東千佛洞的保護將從此前的基本保護轉入‘深層’保護

日期:2016/12/15 1:19: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新網甘肅酒泉5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 信江)坐落於甘肅河西走廊酒泉市瓜州縣境內偏僻峽谷兩岸的東千佛洞,長期以來都鮮為外界所知。盡管與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同屬敦煌石窟群,不過其知名度與保護多年來“欠課”較多。對此,官方對其保護今年將轉入“深層”。 

  中新網記者9日探訪了這座深藏匿於大漠戈壁深處的這座神秘石窟。盡管從瓜州縣城至東千佛洞的距離不足一百公裡,不過近半由砂石鋪成的路途卻需耗時超過2小時。顛簸的車窗外是無垠戈壁圍困著的死氣沉沉,沿途不時閃過殘存著的土城遺跡彰顯出這裡曾有的繁華。

  三年來,年逾花甲之年的吳德林和老伴寸步不離的守護在千佛洞山下的“生活窟”內,他們主要工作是“管護”東千佛洞,以防止文物被盜毀。這座據當地人說與山上文物窟為同時期的兩室“套居”的發黑砂石屋頂已多處脫落。

  “剛來的時候條件相當艱苦,動不動就斷水、斷電,至今無無線通訊信號。”吳德林告訴中新網記者,期間將一口枯竭的古井重修後解決了水的問題,不過現在依然沒有生活用電,屋外四塊不大的太陽能電板須優先保障“應急電話”的暢通,夜晚照明基本靠蠟燭。

  作為敦煌石窟群之一,代表西夏壁畫藝術最高成就的東千佛洞現存洞窟23個,有壁畫、塑像者八窟,東巖三窟,西巖五窟,多為單室窟。由於其地處偏僻,且不具備開放條件,長期以來,除少量研究者和部分貴賓外,很少有人到東千佛洞參觀。

  2013年5月,“有游客在東千佛洞的石窟壁畫上題字留名”一事遭曝光後,人跡罕至的這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才漸顯“真容”。記者8日在東千佛洞2號特窟內的甬道處留意到,一側牆壁壁畫剝落位置上存有多處題字留名,甚至還有亂塗亂畫的痕跡。

  “這些暴露了我們管護方面的漏洞和有待完善的方面。”瓜州縣文物局局長李宏偉坦陳,今後將實施窟內嚴禁拍照、禁止攜包入窟,洞窟門鑰匙分兩人保管,“無線傳輸系統”異地全程監控游客參觀等措施進行嚴格管理。由此能夠杜絕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李宏偉介紹,國家此前先後下撥專項資金對東千佛洞修復過三次,不過其在崖體保護、環境治理、環境監測、文物安全監控等保護方面歷史“欠課”較多,下一步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記者了解到,盡管東千佛洞在藝術風格上歸類於敦煌石窟群,但在管理關系上,與歸屬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不同,其由瓜州縣負責日常保護和管理。由於地方財政吃緊,對文物保護的投入多年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東千佛洞的保護將從此前的基本保護轉入‘深層’保護。”負責東千佛洞日常管理的鎖陽城文管所所長謝延明9日透露,目前已將東千佛洞彩塑壁畫的保護方案和崖體加固方案報批國家文物局,最快明年將付諸實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