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北法海寺
日期:2016/12/15 0:44: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萬安山法海寺位於香山以南,現金山陵園附近。為與南邊模式口的法海寺區分,俗稱北法海寺。北法海寺建於1660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現存山門一座(現已重修一新),山門外石獅二座,山門後有古碑四塊以及其它建築構件若干。寺後有“弘教禅林”、“大震超地禅師壽藏”、“回光台”等石刻。
關於北法海寺的歷史,還要從順治十七年(1660年)說起。這一年,年輕的順治皇帝已是一名忠實的佛教徒,他下旨在萬安山原宏教寺遺址上新建了一座寺廟,取名“敕建萬安山法海禅寺”。為了表示虔誠,他特地書寫了“敬佛”二字,賜予這座新廟宇內的僧人慧樞。順治題字的落款為“癡道人”,钤“太和主人”印。數月後,董鄂妃病逝,順治心力憔悴,決心出家,被玉林國師谏止。第二年正月,順治染上天花,阖然而逝,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淒婉的愛情故事。
70多年後的乾隆元年(1736年),44歲的鄭板橋考中進士,“三十無一營”的煩悶與憂愁隨即一掃而光。欣喜之余,板橋與友人暢游西山,遍訪古剎高僧。他來到北法海寺,感慨萬千,遂賦詩一首(《法海寺訪仁公》):
昔年曾此摘蘋婆,石徑欹危挽綠蘿。金碧頓成新法界,惜地荒樸轉無多。
參差樓殿密遮山,鴉雀無聲樹影閒。門外秋風敲落葉,錯疑人叩紫金環。
樹滿空山葉滿廊,袈裟吹透北風涼。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簾照夕陽。
就在鄭板橋暢游西山後的數十年,一位窮困潦倒的旗人來到北法海寺,想要出家為僧。那時,他只不過是一個“潦倒不通事物”的窮書生,沒有多少人在意他的存在,史書上更不會有只言片語的記錄。我們到現在還不清楚他什麼時候出家,為什麼要出家。甚至出家這件事情本身,也可能只是一個傳說。我們只知道他的名字叫曹雪芹,寫過一部書叫《石頭記》。
時光荏苒,到了1932年,兩位年輕的伉俪梁思成和林徽因為考察北京郊區的古建,也來到了萬安山上的這座寺廟。歷經了近三百年的風風雨雨,此時的北法海寺業已破敗不堪。在這裡,他們看到了一座模樣奇特的廟門,“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白海白塔”。他們也注意到塔的基座上斜長著一顆古柏,擔心這顆古柏對塔的保護有影響。他們的操心顯然是多余的,26年後這座奇特的廟門就被拆除了。拆除廟門的時候,林徽因已離世三載。這一年,北京也開始大規模拆除城牆,梁思成痛心疾首,無力回天。14年後,梁思成郁郁而終。在他去世39年後,梁林故居最終被“維修性拆除”了。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
[清]英亷等,《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郊埛西十三條
雙塔邨人,新浪博客,《鄭板橋游的是哪座法海寺》
吳熙順,《曹雪芹的出家之地——北京香山法海寺的考證》,文中提到:1964年10月23日,老捨先生在門頭村體驗生活時,在給郭沫若的信中曾賦詩一首:“門頭村裡好為家,文藝源泉豈浪誇。金玉紅樓終是夢,鐮鋤碧野遍開花。……”第三句後面注:“父老傳言曹雪芹曾在附近法海寺出家為僧”。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築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