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千百年古鎮建築 蘊藏著古代歷史文明
日期:2016/12/14 9:53:0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國際台記者王竹在安徽古鎮做現場報道
冰乍紋木窗
合肥12月25日電(記者 王竹、魏立軍、譚铮)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建築是它的文化符號,那什麼是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巍峨的古長城,琉璃瓦映襯下金碧輝煌的故宮,兵馬俑護衛下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這些都是,但是它們都太宏大、高高在上、凜然而難於親近。想看一個民間的中國,就來安徽看看徽派建築吧,你會發現,你的所在就是中國水墨畫中最溫柔的一筆……
清晨的時候,我們走在漸漸變得明亮的徽州老街上,不疾不徐,行色從容。老街上行人稀少,寧靜的光線配上徽州老式房子,讓人覺得二者和諧得像一對恩愛夫妻,琴瑟相和,地久天長。在這些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裡,在徽派建築的黛瓦白牆間,在村民傳承了千百年的建築藝術中,可以隱約看見中國古代和現代文化的銜接點,接下來就讓我們從這裡穿越歷史……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主要流派之一。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其中,尤以牌坊、民居、祠堂最為典型。
牌坊是徽州人樹在一路風塵中的標志和符號。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安徽西遞村村口,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精美石質牌坊,值得你細細品味。西遞村土生土長的導游劉巧鳳女士介紹說:“這個牌樓是西遞村的標志性建築。牌樓的主人叫胡文光。上方的雕刻是有寓意的:樓檐上方刻有三對龍頭魚尾的鳌魚,鳌魚波浪形的金屬觸須可以起到避雷針的作用,刻鳌魚希望子孫後代獨占鳌頭,爭做第一;左右分刻文臣武將,代表安邦定國;文臣武將下刻八仙,寓意當不了官也可以效仿八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最底下倒爬形獅子在力學上起支撐作用,雌獅登小獅代表後繼有人,雄獅登彩球代表手握重權。”
徽派建築廣泛采用磚、木、石雕,內容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題材多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生活場景等。徜徉在這些建築中,在贊歎其精美的同時,你還能深切體味到它們的建造者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導游劉巧鳳帶我們走進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我們徽派建築強調對稱美,兩扇門一扇雕刻的徽州常見圖形‘冰乍紋’,像冰塊打碎的樣子,寓意十年寒窗;另一扇門刻的蝙蝠,取五福臨門之意。兩扇門意在教育後代十年寒窗苦讀才能換得五福臨門。所以兩扇門含義對稱。對著大門的牆上雕刻桂花,寓意富貴臨門,所以我們徽州地區的雕刻寓意非常不錯,都取諧音的。”
看得越深入,你越會發現,當地先民們不僅將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於建築的寓意中,實際上,他們已經用自己的智慧在改變生活。比如,徽派民居幾乎是戶戶相連的,而每戶的屋檐邊緣都會豎起高高的一堵猶如馬頭形狀、高低錯落、起伏變化的山牆,這就是徽州的“馬頭牆”。劉巧鳳女士告訴我們:“從上面往下看,它是萬馬奔騰的感覺,所以叫馬頭牆或者封火牆,主要作用是封住火勢蔓延。”
馬頭牆是徽州民居顯著而鮮明的標志,它以抑揚頓挫的節奏和韻律,演繹著徽州的日常生活。它誕生之初,是為了防范鄰居失火,殃及自家,漸漸地,馬頭牆成了徽州民居的裝飾,成了徽州這一方水土上永久的風景。
在大戶人家的民居裡,你還能看見一個蒲扇懸在房頂。這種靠人力拉動的古老吊扇,也是當地人建築智慧的體現。劉巧鳳說:“這個主人後堂有一個人力吊扇,扇子是用一根繩子系在中間的鐵環上面,丫鬟站在柱子邊上的定滑輪旁邊拉繩子,扇子擺動,清風徐來。”
還有人家更妙,將屋子的地下挖空,覆以石板,中挖圓孔,用以通地氣納涼,今人謂之為“土空調”。劉巧鳳介紹說:“屋子裡面有個獨特的設計,地面上有個蓋子可以打開,有一米多深兩米多寬,這就是一個不用電的空調。主要是利用地氣,因為地底下常年恆溫,所以溫差令屋內感覺冬暖夏涼,外邊還有個通風口,形成對流回流。”
徽派建築的智慧不僅體現在生活本身,還有更深一層的處事哲學。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巷子裡,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房屋比其他房子要靠裡面一些。據劉巧鳳介紹,這一般是人家的廚房。廚房靠裡邊,為公共道路多讓出幾尺距離,體現了中華民族謙恭、退讓的處事理念。“這個廚房沒有與正屋齊平蓋,而是往後退了一步。這家主人心胸非常豁達。‘退一步,讓三分’——我們講得和諧社會,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從建築上體現出來了。”
看徽派建築,看到的是精美的工藝,看到的是先民的生活方式,看到的是博大的文化,看到的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看到的是先人們的智慧,看到的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處事哲學和民族性格。看到最後,你會體味出徽派建築貫穿始終的精髓與靈魂,那就是“天人合一”,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安徽一直致力於古民居復建與搶救性保護的余亞徽先生認為:“徽派建築講的最精華一些應該是天人合一,那就是青山綠水跟房子的粉牆黛瓦這種和諧,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還有一個天人合一就是風水,也就是選址。如果天人合一是徽派建築的靈魂的話,天井和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元素。”
那麼,當我們將目光從古代拉回現實,不禁要問:在鋼筋混凝土鑄成的現代人居環境裡,歷經幾個世紀的徽派古民居將如何自處,又將何去何從?
余亞徽先生致力於古民居復建與搶救性保護已經多年,他參與了當地政府牽頭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主要致力於從已經坍塌損毀的徽派建築中搶救出尚未損壞的建築構件,加以保護性利用。他和他的團隊用這些構件,重新搭建起一座座徽派古民居,加上當地特有的山水園林元素,組成畫一般的現代鄉村——秀裡影視城。談到使用老房子構件,而不用新材料做舊的原因時,余亞徽將自己所做的工作稱之為“拋磚引玉”:“我們利用已經損毀的古建築構件,重新搭建房屋,成本比用新料要大,但是它是歷史、它是文化,這是沒有辦法能作出來的。所以這件事主要在於文化傳承,這也是我們一種理念,為的是讓更多的人重視這個古建,老百姓通過這件事,知道了自己老房子的寶貴。其實我們的目的就是‘拋磚引玉’,就是為了讓百姓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是有用的東西,是可以傳承的東西。有一天,全民都重視了,那麼徽州古建築的保護就順暢了。”
在明清古建築最為集中的西遞村,令人欣慰的是,當地在開發旅游之初就將保護與利用有效結合在了一起。西遞村的黨委書記程宏輝介紹說,西遞旅游開發20多年來,生態上,當地村民已封山育林26年,不砍一棵樹。為維持古村落原貌,村裡從1998年起就不在古村落集中區建新房,而是在村外另規劃了一個新村,來滿足村裡新增人口的住房需要。對於老祖宗留下的這些古建築,村民們比誰都知道它們的珍貴。“村民將保護古民居作為己任。2002年,西遞村170多位老人聯合發起了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承諾,直接將承諾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還有就是在開發中保護,從2004年,西遞從旅游門票收入中拿出20%作為遺產保護的資金。還有就是省、市、縣、鎮各級政府,對遺產保護從資金和機構設置上的重視。”
程宏輝表示,西遞古村落裡的人,以及當地的民俗,與這些古建築一道,構成西遞村的美。離開了人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這些老房子就沒有了生氣,沒有了靈魂。他提起曾經接待過來訪的意大利佛羅倫薩訪問團:“佛羅倫薩的市長很有魄力,市長說,一定要在任期內將佛羅倫薩建成一座活的城市。他上任時,並不是說(佛羅倫薩)沒人,而是說沒有原居民,所以(他)要把原居民回遷回來。這種原居民的保護意識,從我們申報世界遺產之初,就已經意識到了。”
有形的建築、無形的技藝,還有村民們沿襲繼承了千百年的習俗……徽派建築是民族的,天然的。當它漸漸為世界所矚目時,卻並不因此而受寵若驚。古村落裡的人們,依然保持著一份怡然與恬靜。在青山秀水間,遵循著千百年的習俗,過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日子。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當夜幕降臨,你在安徽的古村落親耳聽到中國民間沿襲了千百年的打更聲的時候,感覺一切仿佛那麼遙遠,一切仿佛那麼陌生。回首之間,我們卻又感受到了真實,感受到了親切。這時候你可以放心地睡了,因為這厚重的更聲足以抵擋現代文明的喧嘩與騷動,因為人們知道,世代相傳的文明會在這更聲中延續……
西遞村口牌坊
馬頭牆
人力風扇
土空調
退一步廚房
石雕漏窗
天井
匾額
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