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由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光明網共同主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經典設計獎主題峰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行。今年主題峰會圍繞2014經典設計獎“中國大運河保護性修復設計項目”,將主題聚焦於“文化遺產保護與再設計利用”。本次主題峰會是北京國際設計周首次舉辦的經典設計獎主題峰會。
主題峰會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城市設計專家、大運河沿岸城市代表共同探尋“文化遺產保護與再設計利用”之路。
後申遺時代保護管理更為關鍵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2014年6月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運河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表示大運河不同於其他文化遺產,其跨越多個省市、涉及多個部門,保護與管理難度更大。後申遺時代的大運河如何續寫輝煌?
劉曙光指出,首先要鞏固大運河申遺在規劃體系、協調機制、監測體系、系列申報方面的四大創新。大運河申遺後,應進一步落實大運河協同管理機制,繼續發揮和鞏固申遺時形成的各級會商制度和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城市聯盟的作用。大運河監測系統也應持續運行,而現狀是,27個監測平台中9個已無法正常使用,這正預示著大運河在監測方面將會面臨一些麻煩。而大運河任何一個段點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大運河。
另外,大運河保護應建立領導責任制,更好地對大運河保護工作進行管理。此外,大運河與中國8省市、1.8億人口相關聯,充分動員和鼓勵公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也十分必要。劉曙光透露,目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正在開展大運河申遺材料的脫密處理和出版工作,以更好在公眾中進行推廣。
文化遺產再設計需考慮可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在遺產本身,它後面有一系列的系統問題,如果不再利用開發,那麼遺產就是死的,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柳冠中教授說,所以要將設計引入到文化遺產保護中。“設計需要解決‘需求-制造-流通-使用’這個全生態鏈,而不僅僅是外觀、時尚與商業的成功。”柳冠中從設計哲學高度诠釋了設計的重要性:設計是人類文化或者文明不被毀滅的智慧,文化或者文明不一定要更高更快更強,而是要更加考慮人的需求。設計是健康合理公平的生活方式,不只有物質生活的一面,還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在文化遺產保護中,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實現商業價值。
這也正是“經典設計獎”所提倡的大設計理念所在。
劉曙光也表示,大運河在加強保護的同時,應將更多的設計運用在大運河遺產資源合理利用和發揮作用上面。“這是文化遺產能夠傳之後世的要求,也是惠及民生的要求。”
“歷史上大運河的形成是古人設計的成果,那麼,今天大運河的發展應該是我們今人設計的成果。”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保護中心理事長孔繁峙也強調了大運河再設計利用的重要性。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則從更為獨特視角闡釋了文化遺產的再設計。他指出,文化遺產不應僅僅是旅游景點,而應該通過多辦展覽多開放空間,滿足不同參觀者的需求。單霁翔以故宮博物院為例,介紹了文化遺產在空間再設計方面的一些思路。故宮博物院將對不合理文物建築進行調整逐步擴大開放面積,計劃到2025年,故宮博物院開放面積占紫禁城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2%擴大到85%。
此外,單霁翔指出,文化遺產空間再設計除在現實空間外,也應創造更多的虛擬空間。“希望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可以繼續延伸,通過與更多的移動終端連接,進一步滿足人們對於文化遺產的需求。”
文化遺產再設計利用的一些探索
大運河申遺成功後,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呂品晶開始帶領學生們對大運河沿線城市開展調查研究,希望可以在因粗犷式發展模式遭到破壞的歷史文化名城中,重新挖掘、保護、活化大運河的文化價值,重塑一條文化長廊。
呂品晶與學生們依照大運河歷史線索、綜合考慮大運河文化背景,結合現代城市生活情況,力爭使大運河在城市發展中發揮更好的文化作用。像在山東濟寧,學生重新塑造了新老運河交匯口的重要文化節點,將完全割裂的新老運河“銜接”了起來;又如在淮安,學生在古鎮已拆除的空間裡植入了“造船”工藝要素,提升了古鎮的活力……
作為大運河沿岸城市,蘇州在城市文化視覺形象的設計運用方面也進行了探索。蘇州以黑白灰為顏色基調,營造淡素雅的視覺效果,到處是江南水鄉如畫景觀。據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蘇州市文物局局長陳嵘介紹,蘇州通過再設計,形成了城市文化視覺系統,即在交通運輸型道路、邊界、街區、地標、公共空間和綠地、節點、城市建築、河道水路、步行道路等地方,通過系統整理有突出地方特點文化元素,以顯性方式與城市風貌有機融合,塑造城市文化個性。例如在重要公交節點,合理利用蘇州鄉土植栽,小橋流水等具有蘇州特色的景觀小品營造景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