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之路怎樣走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

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之路怎樣走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

日期:2016/12/14 21:29: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1月17日至18日,在山城重慶,來自文博領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98 位成員代表,共同見證了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協同工作平台的成立。正如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科技司)司長段勇所說,這標志著我國跨入了現代化技術裝備全面支撐文物保護事業的新階段;同時,也標志著具有戰略意義的文物保護裝備產業開啟了新局面。它的戰略意義在哪裡,這個協同工作平台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為什麼要發展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科技司)副司長羅靜給了記者兩個理由:一是小行業大需求。二是高標准、嚴要求。
  眾所周知,我國是文化遺產大國。目前,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達到76 萬余處,各類博物館4500 余家,館藏文物達3505 萬件(套)。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看,我們是小行業,但是從裝備的市場需求看就不是這樣的。下面幾組數據也許更能說明:全國每年舉辦2 萬余個展覽,假設每個展覽在裝備、裝具投入50 萬元,年需求在100 億元;在安全防護方面,每個文物點即使僅投入10 萬元,也將近800 億元的市場規模。再如,我國是地震多發的國家,有2000多家博物館處於地震帶上,如果平均每個館在文物防震方面投入500 萬元,這又是100億元的市場需求。除此之外,我們在文物價值
  認知、保護修復、風險管理、預防性保護、傳承利用等方面的諸多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技術裝備支撐。文博行業不大,但所需求技術裝備的門檻卻不低,甚至比一般工業裝備要求更高,這是由於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所決定的。
  最小干預、可再處理等條件的提出,令許多在其他領域成熟的技術,面對文物保護無可奈何。由於文物材質劣化的復雜性和所處環境的多樣性,令文保裝備的很多技術要求,往往達到甚至超過軍標的要求。可以說,文物保護是一個不斷給科研人員和制造企業制造困難和麻煩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賦予挑戰和創新性的行業。比如說,數以萬計的石刻,防止盜搶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在有的地區,一年中白天的地面最高溫度達到70 余度;而夜晚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 余度,對監測傳感器的耐候性要求很高。
  文博裝備的問題是什麼
  我們講求對症下藥、以問題為導向,那麼文博裝備的症結在哪裡?
  一是裝備適用性差、技術含量和集成度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嚴重不足,設備進口比例高達90%的;且現有的裝備多為工業領域的代用品,不能完全滿足文物保護的特殊要求。
  二是質量不能保障。目前,國內的企業處於一種“小散亂”的狀態,同時,技術標准、質量認證體系亟待建立。如國內文物展櫃制作廠商大部分屬於小企業或手工作坊,技術含量低、缺乏質量保障。有的展櫃因不當使用了鋼化玻璃,產生了玻璃自爆,文物受到損害。
  三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化。近年來,在科技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文物局組織多學科攻關,已取得數十項文物保護科技成果,其中多項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獎勵。如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研發了可以監測多環境因素的智能化儀器、ppb 級環境監測無線傳輸傳感器、自動調濕設備、智能展櫃等。但是,由於缺乏產業部門的跟進,很多成果卻是“看得見、用不上”,幾年過去了,仍停留在文章上、實驗室內,沒有得到規模化使用。
  四是行業從業人員總量較小,急需調動社會優質資源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截至2014 年,文物、博物館行業從業人員為14.8 萬人,其中從事館藏文物保護的人員不足5000 人。《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調查結果表明,館藏文物中50.66%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其中處於瀕危腐蝕程度的文物29.5萬余件(組),重度腐蝕程度文物213 萬余件(組),中度腐蝕程度文物501.7 萬余件(組)。這是什麼概念?假設這些帶病文物的病情不發展,以現有的人力物力全部完成祛病除灶,需要230 年,更何況這樣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基於緩解文物保護需求與保護力量不足的矛盾,只有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這裡既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也包括企業。
  “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 產業化創新模式段勇說,自2012 年起,工信部與國家文物局按照“共同協商、共同指導、共同支持”的原則,
  通過機制創新,積極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整合相關資源要素,合作開展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的試點工作,共同打造“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相結合的新模式。編制了專項行動規劃,實施了一批文物保護裝備示范項目,啟動了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重慶) 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僅2013 年度啟動實施的第一批示范項目,就有57 家高新技術企業、17 家高校、22 家院所、200 余家文博單位組成28 個聯合體,開展了協同創新。共成功轉化科技成果44 項,建造生產線13 條,研制完成新產品48 種、芯片9 種、傳感器32 種,編制基礎和產品標准38 項。目前,一大批國產文物保護技術裝備已開始得以應用,並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天,文物保護專用設施標准技術委員會和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協同工作平台的成立無疑是這種機制創新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兩個部門的主導下,“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的合作模式,很快就得到了裝備制造企業、科研機構和文博單位的積極響應,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說,這是一種創新產業模式,強化了產業發展驅動力,不僅催化文物保護裝備產業的發展,也成為我國制造業從制造型向制造服務型轉變的成功范例。文物保護裝備領域的產業發展與用戶需求密切結合,市場不斷被激活,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在我國甚至在全球都已成為頗具活力的新興產業。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協同平台:將創新機制落地
  文博裝備產業是滿足文博用戶需求而產生的新型產業,其前景令人期待。“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是體制創新的成果,是兩個部門聯合推動的發展模式,但不是生硬的疊加與組合,需要生產企業、科研單位與用戶之間的有機融合。產品應該是能夠滿足需求的,服務應是智能的,這樣,文博用戶才用得稱心、使得方便,才能解決文博迫切問題,企業才能立穩腳,形成具有張力的、可持續的柔性產業鏈。
  “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在應用示范項目的實施中已經初步顯現了示范效應,但若止步於此,新興產業不過是紙上談兵。這就要求通過協同平台充分營造多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開放式協同創新環境,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升級、強化“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的發展模式,以政策調控為手段,不斷規范市場,加強調控能力,以市場法則催化制造企業的自身發展和資源整合,促進文物保護裝備產業規模化。在協同平台首屆理事會一次會議上,各理事單位代表信心滿滿,侃侃而談。
  羅靜說,平台要不斷完善和豐富政府與文博用戶單位、文物保護裝備企業的溝通交流渠道,通過及時、便利、快捷的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信息服務,加強文博用戶需求與制造企業、科研機構的對接能力,以需求為導向,不斷提升文物保護裝備適用性、專業性、可靠性和系統性。要通過組織學術論壇、產需調研、產品展會等多種形式,真正做到文博用戶與文物保護裝備企業、研發機構的產需對接職能,推動建立產學研用聯合體。組織開展相關政策研究,以市場為牽引,充分調動制造企業的能動作用,達到產需雙方密切結合、相互融合,使“制造商+用戶”的創新機制真正落地。
  平台:文博“天貓”
  產業化的生命力在於質量,在於服務,標准是關鍵。為了提升文物保護裝備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羅靜要求,平台加強文物保護裝備標准化建設,積極組織制定平台團體標准,並推動團體標准向行業標准、國家標准的轉化。他冷靜地告誡大家,既然是戰略新興型產業,我們在看到它的活力與生機的同時,更要認識到它還不是一個成熟產業,這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培育。“產品+服務”,不是一哄而上、亂像橫生。有志於進入文博產業的各企業、研發機構,要加強自律,杜絕質次價高的產品進入,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將產業做大做強,實現供需雙方的互惠互利。
  平台將陸續開展“文物保護裝備產品示范目錄”的編制和維護工作,通過“示范目錄”引導市場,實現國產優秀文物保護裝備產品的有效推廣,
  更好地服務於文物、博物館事業。協同工作平台推選由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和上海博物館組成的聯合實驗室,為首批文物保護裝備產品檢測機構。通過產品檢測、檢驗為文博單位保駕護航。當然,這只是第一道門檻,合格的產品是否被選擇,還得看綜合品質,諸如質量、價格、個性化服務……如同淘寶天貓電商,列入示范目錄的產品企業皆為店家,皆可曬出產品,文博需求買方可以從中選擇所需要的裝備產品,並對所購產品品質、企業服務予以評價,將使用情況曬到平台上,為後面的買家提供參考。如果這樣,文博“天貓”是不是指日可待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