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新洲區問津書院9月竣工還有4個多月,一些專家學者對於我省唯一孔子遺跡的修復細節卻質疑不斷。
“有些不符合鄂東建築風俗”,“問津書院對外推廣的第一人”李森林,曾編著《江黃學府——問津書院》,並成為第一部對外介紹問津書院的書籍。昨日,他向記者表示,“新建馬頭牆等建築不符鄂東建築風俗,原來馬頭向前伸,現在是平的,沒有馬頭的氣勢。”
市社科院研究員、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張笃勤此前認為,“問津書院”門匾由清末民初書法家、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張翼轸題寫,“現在門匾上應像原來一樣,有題寫者的姓名和年號。”
“塑像不符合禮制”,湖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洪威雷是新洲徐古人,多次造訪問津書院。他認為,孔廟祭祀塑像都有明確規定,嚴格地說,除孔子外,其他都應是牌位。另外偏殿裡的淮南王劉安、杜牧、熊尚文等塑像,按照舊制,這些人等不能在孔廟祭祀;關於儀門兩邊的角門,根據清代《問津院志》,左邊是“金聲”、右邊是“玉振”,而目前改成“儀門”、“義路”,“這是模仿台灣台南孔廟,是台灣人孔垂長題寫的,也有違古制。”
新洲區舊街街辦孔子河村的問津書院是孔教儒學在荊楚傳播的起點,是楚黃學人的文化聖地和文脈之淵。2002年被授予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書院之一。2012年10月,問津書院維修建設啟動。
5月下旬,記者來到問津書院,一期本體維修及二期修繕復原工程已完工,進入掃尾驗收階段。在4月27日,記者曾在書院大門外空地上,看到石刻、碑和石柱隨地散落。同行的李森林介紹,這些都是明代或者清代的,如原來書院石刻“暗八仙”迴欄,即八仙使用的兵器,大成殿前“丹墀”漢白玉浮雕石刻等都棄之不用,實在可惜。
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謝新民稱,所有維修方案都是按照武漢理工大學修復規劃設計進行的。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百浩,是原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院長,他是參與問津書院修復規劃設計主要負責人。李百浩介紹,當時他們做的是全域規劃設計方案,主要是問津書院空間布局以及周邊景區開發等建築規劃和設計方案。至於具體文物保護則是由當地文物部門和承建單位具體實施。“關於孔子以外的人是否該塑像,以及儀門上的字,都是承建單位自己確定。”
新洲區舊街街工委副書記、建設指揮部工程負責人李桂東透露,給淮南王劉安、杜牧、熊尚文和王陽明四人塑像,主要是考慮到他們對問津書院有貢獻,同時想增加旅游看點,“似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