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保護和旅游相結合 老街老宅保護的新方法

文物保護和旅游相結合 老街老宅保護的新方法

日期:2016/12/14 11:46: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國慶假期,很多不願出門的市民可能會選擇到上海近郊的一些老街走走。     除了那些知名老街外,一些名氣沒那麼大的老街上也有不少屬於保護單位的老宅子,可由於種種原因,它們受到的保護和關注卻並不夠多。如何更好地保護老街與老宅,成為文化部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老宅修葺差點被處罰     日前,上海雨大風大,嘉定州橋老街上一幢老房子出現了漏雨現象,屋主趕緊找人前來維修。誰知剛搭好腳手架,就被幾位“大蓋帽”叫停。     原來,這幢老房子雖然歷經歲月洗禮,但來頭不一般。它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法華塔的附屬保護范圍內,擅自修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好在發現及時,屋主免於行政處罰。如果屋主要繼續修葺,必須向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遞交文物修繕申請,獲批後須由具有文物工程資質的單位進行維修施工。     “這起案件很具普遍性,相當一部分的市民都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嘉定區文化執法大隊副隊長駱劍斌說。     僅靠執法大隊力量有限     嘉定目前共有掛牌文物數187處,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區文物保護點133處。     令人痛心的是,除了州橋老街、南翔老街上的文物保護點被格外呵護外,其他地方諸如西大街、婁塘、葛隆等明清老宅較為集中的地方,均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保護工作困難重重。     駱劍斌坦言,文化執法大隊的力量有限,僅僅依靠文化執法大隊的隊員,只能2-3個月甚至更久巡查一次文保點,往往待到發現問題為時已晚。     目前,主要還是依托各街鎮的義務文物監督員、三級聯動巡查員兩支志願者隊伍的巡查,掌握文物保護點的動態。兩支隊伍共有80多名監督巡查員,除了定期巡查之外,上下班路上或是逛街經過時,隊員也都會看看文物是否有保護范圍和標志說明,有沒有擅自建設施工和安全隱患,是否遭到自然損毀、人為損壞。     “都快成‘職業病’了。”文物監督員金蓉說,自己一上街就盯著房子看,養成習慣了。“我們大多數的文保案件都是這些監督員發現的,比如法華塔這一起。”駱劍斌說。     巡查和執法治標不治本     但巡查也好、執法也罷,終究治標不治本。一組來自南翔老街的數據顯示,把文物保護和旅游業相結合,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提到南翔,大家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小籠包,可事實上南翔還有多處歷史古跡和建築,也很值得一看。但是,南翔老街在沒有對雙塔、古井、雲翔寺等文物保護點進行修繕改造前,每年游客量僅為20-30萬人次。     2012年,第一期修繕改造工程完成後,游客量升至42萬人次/年;2014年,二期改造後,游客量為200萬人次/年;今年1-7月,游客量已經達到了291萬人次/年。     從中不難發現,文物修繕保護和旅游發展相輔相成,可以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做法,同樣也適用於西大街、婁塘、葛隆等文物保護點較為集中的地方。幸運的是,嘉定區有關部門也正在制定規劃中。 來源:新聞晨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