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涅水石刻造像群:7個時代521年的民間石刻積澱

南涅水石刻造像群:7個時代521年的民間石刻積澱

日期:2016/12/14 11:41: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6年7月11日至7月21日,為了挖掘山西古陶瓷之美,中國文物網和老窯瓷博物館與大柵欄琉璃廠非遺服務中心聯合承擔國家發改委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部級課題,對山西省古窯址進行了為期11天的調研工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調研組調研路線圖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調研組成員參觀石刻
 

      從2016年7月11日調研工作正式啟動以來,調研組先後走訪了山西境內6處古窯址——八義窯、平定窯、懷仁窯、榆次窯、介休窯、交城窯。行走足跡貫穿山西省全境。並在調研途中陸續探訪了山西省境內著名文物古跡。調研組在結束長治八義窯的調研工作之後,在前往平定窯調研途中走訪了山西省沁縣南涅水石刻博物館。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沁縣古稱銅鞮,公元前514年置縣,自古即為人文荟萃之邑,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縣級重點文物單位15出,文物點達300余處。位於沁縣二郎山的南涅水石刻館內藏北魏至北宋各類造像塔、單體造像以及碑碣等近千件,堪稱我國目前最大的民間石刻館。尤其是陳列在石刻館內的各類造像石塔被譽為“中國之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山西沁縣南涅水石刻造像群於1959年出土於沁縣南涅水村北“洪教院”背後的涅水南岸,共出土造像石刻1127件。據出土碑文記載,這批石刻造像的大略年代上起北魏永平三年,下迄北宋天聖九年,積累了有北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和宋七個時代521年的民間石刻藝術作品。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中最具民間特色的就是造像塔。塔從印度傳入我國,梵文“stupa”的譯音,以藏捨利和梵卷之用,而造像塔系借助塔形造像的佛教藝術形式。南涅水石刻是民間石刻,是老百姓們在信仰佛教時雕鑿而成,但因為他們經濟力量有限,就幾個人合資雕鑿一塊進行供奉。所以就出現了一塊石塔上刊有四位供奉者姓名的現象。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出土的單體造像,形體等同人的大小,其羅漢、菩薩形象多似僧侶、達官、貴婦、僕從等,其中一部分殘缺,但整體感仍然很完美,佛和菩薩的神態謙和自如,動態變化細微,靜中見動,衣紋隨體勢轉折,清晰分明,楚楚動人。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南涅水石刻以其闊達、粗狂之性格,恢弘、壯觀的群體造像,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視線。因其數量之大、造像之美、刻技之精而占據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一席。代表著我國北方民族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佛教雕刻藝術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極高的保護、研究價值。該館是國內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間石刻藝術專題陳列館,其數量之多,年代之久,內容之豐富居全國之首。有濃郁的民間特色,堪稱藝術瑰寶。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南涅水石刻博物館石刻造像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中國文物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