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城整體保護,要做好“三跟進”

古城整體保護,要做好“三跟進”

日期:2016/12/15 1:18: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城蘇州,遍地珠玑。
  9家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古典園林中,8處在城區,而平江、山塘、拙政園、怡園和阊門等歷史文化街區又如一條條綿延的文脈,記錄著蘇州古城的發展年輪。
  為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蘇州堅持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原則,做了大量工作。到今天,蘇州古城仍然基本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獨特格局,總體框架、骨干水系、路、橋及名勝古跡與宋《平江圖》基本一致;在國務院首批命名的2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蘇州是首個設立保護區的名城。蘇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也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認可。
  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如何推動蘇州古城保護不斷邁上新台階?在日前召開的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推進大會上,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石泰峰在對過往成績點贊的同時,更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點穴:如古城保護的制度體系還不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沒有完全理順、保護的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保護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等等。突出關鍵和重點,石泰峰要求古城保護做好“三篇文章”,即產業轉型文章、整體保護文章、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文章,理順管理體制,凝聚強大合力,讓古城的歷史文脈在發展中永葆生機和活力。
  這“三篇文章”該如何寫就?本期圓桌邀請古城保護的親歷者、城區基層工作者以及學界專家共同探討。
  “蘇州圓桌”第16期,就此開席。

產業升級,要以互聯網思維來推動

  古城旅游要向“深度”發展,改變“一張票”“一出戲”“一條街”經濟模式,提升文化服務的資源效應,要把“一張票”變成“一台戲”,把“一台戲”唱成“一段情”。

  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在“互聯網+”的生態環境下,傳統文化產業可以有上線模式、熔接模式、產業鏈嫁接模式、同步模式、具備體驗性的項目及其模式、會員制的模式、物流模式、獨特性產品的模式、拓展與延長產業鏈的模式、傳統文化與藝術的體驗模式、定制模式、IP價值最大化模式、代工模式等多種新型模式,全面促進轉型發展。產業扶持可以助力虛擬創客平台建設,培育蘇州本地的平台型企業,構建平台升級核心在於突破蘇州一地時空局限,在互聯網上打造一個3D智慧跨地域整合,集中政府、市場服務資源的公共平台。
  這樣的虛擬文化創業園區,通過線上對文化遺產和文創園區的展示,整合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從創新火花到創業項目,疊加成果轉化過程和商業催化的過程,為入駐企業創新由概念和作品變成產品,由產品變成商品,提供更加全面的虛擬空間的服務和支持,開創應用互聯網構建產業鏈式公共資源的提供、營銷推廣、品牌建樹、企業文化傳播的第三代孵化器模式。
  企業可以與高校合作共建以移動互聯網應用為場景的“智慧生活實驗室”,一個是服務於“蘇州智造”的自媒體營銷,其商業模式是通過線下活動建立會員檔案和消費痕跡,提供精細化服務,在線上為商家提供移動互聯營銷,改變傳統營銷方式。二是以產品主導的互聯網模式,以“智慧生活”為主題,推出系列健身、環保、節能居家電子產品,結合蘇州國家先進制造基礎,打造蘇州產地化、以粉絲經濟為特征的互聯網品牌產品。
  同時,區域合作上可積極對接上海“四新”經濟重點領域,全方位參與長三角異業聯盟型、跨界融合型、價值鏈提升型、迭代平移型等具有“四新”特點的企業研發、生產、推廣合作。
  蘇州古城遺產的文化產業發展,發展的基礎是保護,推進古城保護各個產業的聯動發展,小的從創意到制造,大的從規
  劃到建設,形成文化產業物質資源聚集、促進古城文化遺產及其重要載體“原真”“完整”特質的傳承。古城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利用,轉型升級的關鍵就是要合理利用文化資源。要梳理古城資源,從點著手,理出“核”與“帶”,進而到“面”的思考,從“線”突破,把古城的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出層次,旅游要向“深度”發展,改變“一張票”“一出戲”“一條街”經濟模式,提升文化服務的資源效應,要把“一張票”變成“一台戲”,深挖園林、景點的服務時效,提升服務質量與品位,著重培養一大批一線景點優秀講解員,把博物館的講解模式引入古城各景點,全面提升文化精品的宣傳質量,糾正“庸、俗、淺”講解,把“一台戲”唱成“一段情”,積極延展服務產業鏈,從活動策劃、場景布置、文創商品、媒體評介等多個層面進行多維推廣,讓文化旅游用“旅”促“居”,帶動上中下游的文化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

古城整體保護,要做好“三跟進”

  對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體保護”的要求,首先,要既注重整體工作的謀劃,又注重具體項目的規劃;其次,要既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此外,要既注重保護項目的推進,又注重保護措施的跟進。

  蘇州是一座發轫於遠古、始建於春秋、興旺於唐宋、強盛於明清、復興於當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1982年蘇州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三十多年,蘇州在古城保護方面進行了積極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一批涵蓋認識、規劃、制度和實踐等全方面成果,被譽為“古城保護的蘇州模式”。
  2012年9月,原蘇州市平江、滄浪、金阊三區合並為姑蘇區,並成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實行“區政合一”的管理模式。此後,又進一步健全了保護機構,明確了工作職責,研究制定了《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陸續啟動了桃花塢、虎丘、漁家村等古城保護的重點項目,推出了以古胥門元宵燈會、“軋神仙”廟會、吳地端午節為代表的“姑蘇三寶”,蘇州古城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全面推進。2014年6月,蘇州作為中國大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更是標志著蘇州古城保護的階段性成果。
  但成績只能說明過去,蘇州古城保護仍然任重而道遠。尤其是對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體保護”的要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筆者看來,還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逐步跟進落實:
  首先,要既注重整體工作的謀劃,又注重具體項目的規劃。
  俗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蘇州古城保護中同樣如此。自1982年國務院命名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以來,至今全國共有11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古都型、傳統風貌型、風景名勝型、地方及名族特色型、近現代史跡型等,而蘇州則兼有傳統風貌型和風景名勝型雙重特征。因此在蘇州古城保護工作中,必須從全局的高度充分認清國務院對蘇州古城保護工作的要求和全國各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正確處理傳統歷史風貌與現代生活需求“古與今”、古城核心區域與周邊人文環境“內與外”、重點保護建築與普通傳統民居“點與面”的辯證關系,確保其總體協調和內在統一。在注重整體工作謀劃的同時,必須十分注重具體項目的規劃,本著調研一批、策劃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做到工作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品牌化,通過具體項目的規劃和建設,確保蘇州古城風貌的完整性、保護工作的延續性和整體保護目標的實現。
  其次,要既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前輩先賢不僅為蘇州這座古城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更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不但有刺繡、缂絲、玉雕、宋錦、燈彩、桃花塢木刻年畫等傳統工藝文化,評彈、昆曲、吳歌等傳統藝術表演形式,還有接財神、軋神仙、鬧元宵、虎丘廟會等頗具吳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更有范仲淹、顧炎武等歷史文化名人和燦若星辰的吳文化傳承人。在古城保護中,我們必須一手抓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一手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蘇州古城真正做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神形兼備,雅俗共賞。
  此外,要既注重保護項目的推進,又注重保護措施的跟進。
  古城保護是個系統工程,在抓緊古城保護重點項目推進的同時,還得堅持全面、整體、綜合的理念,注重保護措施的跟進,主要包括組織領導的健全、“責任清單”的制定、管理工作的配套、考評體系的建立、激勵政策的完善等等。在此過程中,尤其要切實加強古城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切實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糾,使古城保護真正納入法治化軌道。同時,要注重全體市民“主人翁”意識的培養,形成“保護古城,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提升全體市民保護古城的自覺性和參與度,真正形成蘇州古城保護工作的合力。

找准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平衡點

  留住保護古城的個性、風格,找准姑蘇古城保護發展與城市管理、民生保障之間的平衡點至關重要。枕河而居的吳地人家是古城特色,但因人口容量過密,一直制約著城市環境。傳統的蘇式生活在對接現代文明時,存在著不少對立、沖擊。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有著悠久歷史的蘇州古城享有人間天堂、江南水巷諸多美譽。然而,由於社會管理以及民生保障相對滯後,近些年,雖也持續開展了老街巷、老新村、水巷風貌綜合整治等惠民實事工程,但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間狹窄、消防安全隱患多、停車設施匮乏、配套公共設施滯後、城市管理難度大等諸多問題始終存在。
  這些因素的累加,一方面造成古城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差強人意,生活幸福指數得不到顯著提高;另一方面也似一根根不暢通的毛細血管,制約著這座城市大動脈的通暢,影響著城市個性化、風格化、特色化的表達。
  留住保護古城的獨特風貌,找准姑蘇古城保護發展與城市管理、民生保障之間的平衡點至關重要。
  縱橫交錯的靜谧水巷、枕河而居的吳地人家是古城特色,但因人口容量過密,一直制約著城市環境。科學規劃,把古城保護與老舊片區綜合整治相結合,通過對背街小巷實施片區改造項目等,不僅可以使老蘇州歷史風貌特色進一步彰顯,粉牆黛瓦的街巷和枕河而居的人家更加靓麗,使背街小巷更符合居民的現代居住要求,還可以積極引導古城區居民外遷特別是外來流動人員外遷,不斷優化人口結構。
  管理好大量外來流動人員的租住將是城市管理面對的一個新課題,除了廣泛發動社會資源,在外來流動人員工作就近地建立標准化宿捨或者生活集聚區外,還可加強直管公房的管理,用經濟槓桿調控古城人口的結構,同時引入新市民積分落戶等新機制,積極引導他們爭做城市文明新市民。
  城市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湧入,為城市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城市病。比如散布於大街小巷的城區農貿市場及周邊環境始終是城市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流動攤點多、占道經營普遍、車輛亂停亂放現象,一直是居民投訴的集中點。如何以四兩撥千斤之力,給居民一個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對隨意停放車輛,甚至占用盲道等現象,加強執法同時,可以制作帶有姑蘇美景的立柱、蘇式漏窗形狀的圍欄以及蘇式街景小品等,有效遏制違章停車現象;對流動攤販占道經營等城市老大難問題,可以在街道兩側設置蘇式風格的隔離網,既杜絕小攤小販的占道經營行為,又美化了城市環境面貌;此外,對於農貿市場周邊車流量大,時常發生交通擁堵的現象,可以科學疏導,積極“疏堵結合”,實施區域交通微循環管理,使得周邊路網能夠趨於平衡,道路有望暢通有序。這一做法也可在景區、學校、飯店、居民區等場所周邊實施推廣。
  傳統的蘇式生活是精致、典雅的,在對接現代文明時,存在著不少對立、沖擊。如何讓古意盎然與現代文明充分融合交匯?在老街巷、老住宅小區周邊加大市政投入,建設和完善小而精、功能齊全又便民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同時,在人員流動性大、居民集中開放場所,以及小巷深處的零星住宅小區、院落等,多多布置和安裝電子眼等監控點,並借助數字化城管平台,實現城市管理24小時動態化管控,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做美姑蘇水巷,還可以從細節入手,在街道入口、街心小游園以及枕河人家窗台駁岸,讓小巷人家的風土人情成為城市的特色之一,從而讓傳統的蘇式生活散發出濃郁的現代情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