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騰退古建 北海公園仿膳飯莊要搬家了

騰退古建 北海公園仿膳飯莊要搬家了

日期:2016/12/14 21:24:3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北海公園瓊島待了57年的仿膳飯莊,要搬家啦!新家還在北海公園,只不過到了北岸,就是1925年仿膳茶社的原址。4月18日,這家以制作宮廷風味聞名的老字號飯莊已經暫停營業。

李女士昨天和家人一起去仿膳,打算好好撮一頓,沒成想被飯莊一紙“敬告賓客”擋在了門外。上面寫著:“仿膳飯莊自4月18日起至5月下旬,將遷至北海公園北岸(1925年仿膳茶社原址),期間暫停營業,預計於5月下旬重張營業。屆時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菜品和服務。”記者登錄全聚德集團官網,也發現了“仿膳飯莊遷址暫停營業”的消息,內容與仿膳飯莊前的“敬告賓客”通知完全一致。

北京晚報記者上午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由於仿膳飯莊目前的經營場所處於古建築群中,房屋架構不適合經營餐飲,出於對古建築的保護,因此決定搬離,回到北海北岸1925年仿膳茶社的原址。仿膳飯莊騰退之後,漪瀾堂將舉辦北海公園園史文化展,適時對游客開放。

今天上午,記者在北海北岸的仿膳飯莊新址看到,外面還圍著圍擋,但裡面已經裝飾一新,溥傑題寫的仿膳飯莊匾額掛在正門門楣上,古色古香的漆門廊、彩繪,吸引了不少游客的關注。兩輛搬家公司的廂式貨車正在卸東西。

一位熟悉情況的老先生告訴記者,仿膳搬過來,有兩個變化,一是面積小了三分之一,只能容納300多人就餐;二是原來老捨先生題的仿膳老匾,換成了溥傑題的這個新的。目前,新址內外裝修已完成,將於5月下旬開業。開業後,仿膳只有這個面向湖面的大門,在北面不設門臉。D044 J029

公園裡的京味記憶

北海公園仿膳、頤和園聽鹂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這些棲身於北京各大公園的老字號餐飲,早已成為老北京的文化符號,藏著幾代北京人深深的舌尖記憶。

北海公園仿膳

1925年,北海公園正式開放。原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幾位廚工,在北海北岸開設茶社,取名仿膳,意為仿照御膳房的制作方法烹制菜點,經營品種主要是清宮糕點小吃及風味菜肴。仿照御膳但又不直稱御膳,是因為清朝皇帝剛剛被推翻,對於皇帝的專用詞語仍不敢隨便使用。

1955年,仿膳茶社由私營改國營;1956年,仿膳茶社更名為仿膳飯莊;1959年,仿膳飯莊由北海公園北岸遷至瓊島漪瀾堂、道寧齋等一組乾隆年間興建的古建築群中。這裡背山面水,游廊環抱,用餐別有一番情趣。

仿膳飯莊廳內裝飾均以龍鳳為主題,飾以大型彩繪宮燈,配以明黃色的台布、餐巾、椅套,餐具采用標有“萬壽無疆”字樣的仿清宮瓷器或銀器,宮廷特色濃郁。

仿膳飯莊經營的宮廷菜肴約800余種,一般菜不可零點,只有套餐。為了確保傳統菜點的質量特色,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等招牌點心,一直堅持手工操作,以保持傳統特色與口味。

為不斷挖掘開發宮廷名菜,仿膳多次前往故宮博物院,在清宮御膳檔案中整理出乾隆、光緒年間的數百種菜肴,據此研制成燕尾桃花蝦、一品豆腐、海紅魚翅、金魚鴨掌等著名菜肴。

多年來,仿膳飯莊接待過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英國前首相希思等重要外賓。

頤和園聽鹂館

聽鹂館飯莊位於頤和園萬壽山南麓,是園內13處主要建築之一,門前翠竹掩映,玉蘭、海棠迎賓,是一個頗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字號宮廷風味飯莊。

聽鹂館,借黃鹂鳥的叫聲喻音樂優美動聽而得名。聽鹂館飯莊始建於乾隆年間,慈禧太後常來欣賞戲曲和音樂。牌匾是由慈禧太後親筆手書。新中國成立後,聽鹂館被定為專門接待中央首長和外國貴賓的場所。滿清皇族溥傑先生曾為聽鹂館題字:宮廷壽宴。目前,聽鹂館仍對游客開放。

中山公園來今雨軒

 

位於中山公園內東南側的來今雨軒茶社建於1915年。名稱為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钤所定,取自杜甫《秋述》詩小序,這裡的“雨”指友人,意謂新舊朋友來此歡聚。

來今雨軒建成後,先由趙升承開設華星餐館和茶社;1952年歸公園管理處直接經營管理;1954年到1990年,由中山公園經營中西餐;1990年,飯莊遷到公園西側杏花村新址,後停業;2004年12月,來今雨軒原址重新裝修,恢復為茶社,營業至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