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武漢“國漆”申報國家級非遺

武漢“國漆”申報國家級非遺

日期:2016/12/15 1:20: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武漢國漆,曾經是一代人的記憶。昨日記者獲悉,上月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武漢國漆精制技藝”,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該項目的保護單位是武漢市國漆有限公司。負責人萬漢平介紹,計劃經濟年代,年輕人結婚時興打家具,都是使用國漆,當年打家具塗國漆,購買要排隊,一漆難求。

  國漆也叫生漆、大漆,是從漆樹韌皮部經人工采割得到汁液,經加工精制而成的天然植物塗料。它防腐耐高溫,且無毒無害、經久耐用。但國漆也有弱點:產量低,素有“百裡千刀一斤漆”的說法;對部分人群易皮膚過敏;塗刷工藝復雜,對溫度、濕度要求高。

  化學漆的廣泛運用,使國漆淡出人們的生活。如今,國漆主要應用於古建築、廟宇、高檔家具、漆器工藝品以及漆畫制作等方面。黃鶴樓的匾牌“黃鶴樓”、“楚天極目”以及歸元寺的大雄寶殿、門、欄等,均由國漆塗裝。 

  目前,規模化生產國漆的企業,全國僅剩武漢市國漆有限公司一家,掌握這一制漆方法的,不到10人。

  “傳承和創新是國漆企業生存的唯一出路,”萬漢平說,“上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把國漆作為原料,提煉出主要成分漆酚,和其他化學原料反應後用於工業防腐。新疆油田的輸油管道、儲油罐等,已連續18年使用,均獲好評。”

  產品銷量上去了,但公司沒有放棄傳統國漆的生產。

  萬漢平介紹,據考古記載,國漆的使用歷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湖北省博物館是館藏漆器品種最多的博物館,其中距今2500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內棺,其漆皮至今仍有光澤,2噸半重的外棺是世界上最大的漆器文物,“國漆是中華民族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

  65歲的余繼先是“武漢國漆精制技藝”第三代傳承人,他說:“公司仍保留和使用著兩個碩大的有著80余年歷史的精制漆攪盆和一架用樟木做成的過濾扭漆車,以及一整套傳統制漆工具,我們生產傳統漆的方法,歷經數百年相傳至今。”

  近年來,該公司產品銷量不斷增加,今年銷售額創歷史最高水平,突破3000萬元,其中傳統漆超過100萬,主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及中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