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古建老宅 老宅保護,歷史文化如何傳承
日期:2016/12/14 21:24:3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古村被盜,老物件網上兜售(同期:你們是從哪裡收過來的?我們都有渠道的,不用擔心好不好);
老宅保護,歷史文化如何傳承(同期:所以我們提出一個全民保護的觀點,要把群眾老百姓全都發動起來,他要認識我這個東西的價值)。
敬請關注本期節目——《如何留住古建老宅》。
【演播室主持人】春季到來,煙雨朦胧的江南古鎮本是游客心中絕佳的好去處。然而近些年來,我國不少古村落、古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其中一些有價值的建築部件甚至被任意偷取盜賣,在網上或文物市場交易。由於長期無人居住,荒廢閒置,這些老舊民居大多無人看管,那麼在“拆舊與建新”的矛盾中,古民居該如何有效保護呢?來看記者的報道。
【解說】江西金溪是一座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城,共有明清古鎮、古村45個、古建築1.2萬余棟。建築技藝精湛、裝飾細膩,具有一定的藝術和文化價值。但近幾年,一些有價值的老建築、老構件也因此成為不法文物販子眼中的“唐僧肉”,偷盜現象非常嚴重。
【同期】江西省金溪縣文物所黨支部書記 許挺
這是一個清代的古民居,像上面那個燕子窩保存得相當完整,但是這個窗花近幾年就被偷掉了。(像這種窗花被偷的情況在村子裡大概有幾戶?)有三四戶。
【解說】許挺介紹說,由於大部分古宅如今都無人居住,缺乏人員監護,眼看著這些宅子裡的構件被一件件偷走,文保部門也無可奈何。據了解,當地發生的古宅偷盜案件,大多由本地人作案,或者是本地人勾結外來的文物黑市商人一起偷盜。他們的行動一般在夜晚,又在地處偏遠鄉村,當地文管人員很難察覺。
【同期】江西省金溪縣合市鎮駐村干部 饒大千
導致我們古村落、古建築損毀比較嚴重。在警方的配合下,也追回了一些文物,但是還有很多文物沒有辦法追回。
【解說】實際上,江西有不少歷史城鎮,它們是當時那個年代市井繁華的代表,但在商品經濟的洪流中,很多古鎮村落迅速衰落不為外人熟知。江西景德鎮市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起源於東漢光武年間,迄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村內有典型徽派建築的民宅140多幢,其中明清時期的民居就有70多幢。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嚴台村在2008年12月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然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這裡就受到文物販子的頻頻“光顧”,昔日古村的繁華如今早已不再。
【解說】今年62歲的江鴻慧是嚴台村的一位老村民。他告訴記者,自家的古宅如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了,見證過江家幾代人的悲歡離合,如今卻日漸破敗。除了外來的“破壞者”和投機商人,早些年村民們自己也因不懂這些建築的價值,讓一些珍貴的文物白白流失。早在十幾年前,江鴻慧就在外來文物販子的唆使下,以低價賣掉了老宅裡不少的木雕石刻。
【同期】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村民 江鴻慧
20多年前我們這個家是完整的,現在這兩邊的木雕給卸掉了,賣掉了,那時候就是不懂以後這個價值,給它賣出去了。
【解說】老江告訴記者,拆下的木雕當時只賣了一千來塊錢,現在想想都覺得可惜。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傳統建築的保護力度。去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和公安部聯合下發《關於堅決制止異地遷建傳統建築和依法打擊盜賣構件行為的緊急通知》,明確要求,堅決制止和打擊傳統古建築被異地遷建、盜賣等行為,並將在全國啟動專項督查。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移動互聯網的便捷和隱蔽性,盜賣古建築構件等違法行為依然猖獗。在南昌古玩城,記者就發現依然有商販在公開兜售古宅構件。
【同期】南昌古玩城某商販
記者:老板,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我們從古房子上拆下來的窗戶,都是好古老的東西,你看這個雕花,都是明代的東西,要不要老板?
記者:老宅子拆下來的不是屬於文物嗎?你們是從哪裡收過來的?
我們都是有渠道的,不用擔心好吧。
記者:這東西來路不明的要被抓到了怎麼辦?
根本不用擔心,我私底下跟你說,我們都是在微信、貼吧裡交易的,即使那邊出了事,這邊也非常安全,不要擔心,老板你想要的話我就幫你調貨過來。
【解說】看到記者猶豫不決,這位商販當場表示,他們還有大量貨源,並拿出手機說可以加他微信,裡面有大量圖片,看到滿意的他可以幫忙調貨。
【同期】南昌古玩城某商販
老板你有微信嗎?
記者:有啊。
你加我一個微信。
記者:你們還有是吧?
有啊,給你看下圖片。
記者:這個宅子是哪裡的?
都是我們渠道的,放心都是真的。
記者:這是江西哪個地方的宅子?
這個不太好說吧。
【解說】記者采訪發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文物販子把交易從地下轉移到了網絡,從微信公眾號到朋友圈,再到各種網絡貼吧,可以看到各種來歷不明的古建構件,這也讓文物交易變得更為隱秘。
雖然在各級政府的大力宣傳下,村民們逐步意識到這些古宅的價值所在,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古宅的保護力度,但是僅從打擊偷盜和文物交易的角度,很難從根本上對古宅進行有效的保護。據統計,中國目前需要保護的傳統村落總數在5000個左右,約一半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2014年,保護傳統村落首獲中央財政支持,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子平均將獲得300萬元的補貼,為此中央3年將投入上百億元。
【同期】江西師范大學南方古村鎮發展與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梁洪生
首先要對歷史文化名村實施財政補貼的普惠制,就是要給錢,叫沒有錢的人去保護一個國家民族的東西,他一定沒有積極性,他是以生活為主的。何況於在他的價值觀中,他並不認為如果就在這個地方住下去,他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他更想像城裡人,那麼這中間怎麼對話,一個對話的途徑就是國家財政要介入,給他們補貼,關照他們的現實利益。
【解說】專家認為,雖然國家已經加大了對於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但作為古民居,這些建築最主要的功能是居住,有人繼續居住,提升古建築的使用價值,才是對古宅最好、最有效的保護。在此基礎上,政府應給予村民補貼,在不改變古建築主體結構和風貌的基礎上,對內部結構進行適度改造,如增加廁所、廚房等設施,改善村民居住質量,讓他們有繼續留在老宅的意願,而不是拆舊建新。
【同期】中國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黃浩
所以我們提出一個全民保護的觀點,要把群眾老百姓全都發動起來,他要認識我這個東西的價值,這是可以使用的,我覺得可以把這些房子經過一些改造,適度改造,但是風貌不要破壞,提升了它的使用功能,這樣來講使得它有繼續居住、存在的價值。
【同期】江西師范大學南方古村鎮發展與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梁洪生
游客進去都覺得很好,但是村莊中間已經沒有人了,是一個“化石化”的一個古村,這個現在在國家層面是不提倡的,是不提倡的。因為最簡單,把人搬出去,把房子置換出來,不如說老房子叫大家看,這個是不得已的一個辦法。但是如果你們去歐美看過就知道,到鄉村去看沒有哪個村莊是沒有人的,沒有人的村莊一定壞得更快,而且它一旦“化石化”,裡面就沒有人的生命力,沒有人的故事了,這個村莊就變成了一個死的村莊。
【演播室主持人】曾經的傳統村落寄托著人們對故鄉的眷戀,老宅逐漸破敗消亡,既有自然的因素,更有人為破壞的因素。對隨意盜取、非法交易老民居文物的行為,有關部門需嚴格管理,而對傳統村落合理有效的保護,更是刻不容緩。好的,感謝收看本期節目。再見!
片尾人名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