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和古村落
日期:2016/12/15 0:49: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黃山市不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觀名播中外,更以燦爛輝煌的徽州文化著稱於世。
徽州文化是歷史上的徽州(前稱新安郡)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在器物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還是在精神文化層面,都有深厚的底蘊和傑出的創造。徽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徽州文化亦然。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使這塊土地逐漸成了華夏名區。完全可以說,徽州文化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荟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如果說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那麼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在全國領取風騷已約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如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領域,有的雖然沒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學者和傑出人物,則如秋空繁星,不可勝數。
國內外學者注意對徽州問題的研究,始於本世紀30年代。進入80年代後,以研究徽州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徽學“(或“徽州學”)概念廣為傳播,研究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原徽州地區及國內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織或機構。90年代後,徽州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徽學”被譽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而立的中國三大地方學之一。
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發展起來並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扎根落戶。徽派建築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徽州幫”匠師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向和地域美飾傾向,其結構多為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大都采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塑的漏窗,木雕塑的窗棂,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
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典、簡潔、富麗為一體,它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徽州建築
南宋遷都臨安,大興土木,築宮殿,建園林,不僅刺激了徽商從事竹、木、漆經營,也培養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還鄉,也爭相在家鄉建住宅、園林,修祠堂,立牌坊,興道觀、寺廟 ,從而開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築風格。本縣現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許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徽州建築風格。古村落選址一般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時、地利、人和和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臨街巷,粉牆黛瓦, 鱗次栉比,散 落在山麓或叢林之間,濃綠與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風格 。同時有大量的文化建築,如書院、樓閣、祠堂、牌坊、古塔和園林雜陳其間,使得整個環境富有文化氣息和園林 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見白牆青瓦,層層疊疊,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層層跌落的馬頭牆高出屋脊,有的中間高兩頭低,微見屋脊坡頂,半掩半映,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兩端跌落數階,檐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 民宅多為樓房,以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為單元,少則 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達24個、36個。 隨著時間推移 和人口增長,單元還可以不斷增添、擴展和完善,符合徽 人崇尚幾代同堂、幾房同堂的習俗。民居前後或側旁,設 有庭院和小花園,置石 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花卉果木 ,甚至疊果木,甚至疊假山、造流泉、飾漏窗,交夫和自 然諧和一體。在內部裝飾上力求精美,梁棟檩板無不描金繪彩,尤其是充分運用木、磚、石雕藝術,在斗拱飛檐、 窗棂槅扇、門罩屋翎、花門欄桿、神位龛座上,精 雕細縷。內容有日月雲濤、山水樓台等景物,花草蟲魚、 飛禽走獸等畫面,傳說故事、神話歷史等戲文,還有耕織 漁樵、仕學孝悌等民情。題村廣泛,內容豐富,雕刻精美 ,活生生一部明清風情長卷,賦予原本呆滯、單調的靜體 以生命,使之躍躍欲動,栩栩如生。 境內還保存眾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築風格也頗具特色,與明清民居稱為“古建三絕”。矗立於縣城的許國 石坊、北岸吳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圖》和《西湖風景》, 大阜潘氏祠堂的“五鳳樓”磚雕和《百馬圖》木雕,分別 體現了徽派“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宏村:
座落在黟縣城北11公裡處的宏村,嶺秀川媚,湖光山色,獨領神韻,有“中國畫裡的鄉村”、“東方的威尼斯”之稱。宏村的奇物在於它以“牛”形古水系建築村落,是我國古人依據仿生學原理建築的。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最早於此定居的汪氏祖先認定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到了15世紀,笃信風水的汪氏3次禮聘名氣很大的休寧海陽風水先生何可達來宏村察看地勢。
村落是傳統文化的象征體現,其起源、發展和布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風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風水家強調村落用地是枕山、環水、面屏,即前有朝山,後有來龍山,有形為獅象或龜蛇的山夾峙把守水口,河水溪流似玉帶環繞。宏村西北有巍峨的雷崗山,吉陽水由西繞村南下,正是風水先生選擇村落的理想模式。何可達前後用了10年時間,最後認定宏村的地理風水形勢是一臥牛形。
可以想見,何可達為勘定宏村風餐露宿、翻山涉水的辛勞。他是古代一位傑出的設計大師,只是他用的不是尺子和畫筆,而是一方指示方位的羅盤。羅盤發明於晚唐,它是利用在地磁作用下磁針仍能保持在子午線平面的原理制作而成的指示方向的簡單儀器,廣泛應用於航海、旅行,以及堪輿家(風水先生)占選宅基和墳地。因其有包羅萬象、經緯天地之義,被尊稱為“羅經”。
何可達手中的羅盤指定了宏村的地勢,於是開始了按照“牛形”總體規劃進行村落的建造。
明永樂年間,任山西糧運主簿的汪辛,資助家鄉建設牛形村落工程款白銀一萬兩,他們先將村中一天然泉水擴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為“牛胃”。然後,在村西吉陽河上橫築一座石壩,用石塊砌成有60多厘米寬的水圳,把一泓碧水蜿蜒引入村中,南轉東出,形成九曲十八彎,貫穿“牛胃”,這就是“牛腸”。“大腸”流經主街,作為支流的“小腸”再經小街通往各家各戶。此後,又在吉陽河上架起4座木橋作為“牛腳”。而村頭有紅楊、銀杏樹各一珠,銀杏樹高20米,樹圍3.2米;紅楊樹高21米,樹圍6米,樹齡均為400多年,算作牛角。這樣便形成了“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的牛形村落。年復一年,圍繞“牛腸”和“牛胃”建造的房子不斷增加,使得原先瘦小的“牛身”不斷壯大,從而將“牛腸”、“牛胃”緊緊地裹在“牛肚子”中間。“牛胃”四周,地勢開闊,光線充足,是汪氏大族富戶的聚居地。
放眼宏村,村外,山青水秀,紅楊翠柳;村內,清渠繞戶,黛瓦粉牆。終年清澈、潺潺流淌的水渠,如同一條輕柔的銀帶,蜿蜒飄動在村中。古時候村民飲用、浣洗都在“牛腸”裡,並且規定每天8點以前,“牛腸”之水為飲用水,過了8點,村人方可在“牛腸”裡浣洗。只是後來村中挖了水井,村人才改飲井水。居住在“牛腸”兩側和“牛胃”周圍的村民們,或在庭院中開掘魚池,引活水流入池中,茶余飯後,憑欄觀魚,悠然自行;或讓活水繞過花台,看花間流水,憑添無限詩意。清代詩人胡成俊有詩曰:“何事就此卜鄰居,花月南源畫不及。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
村中,一方半圓形池塘清澈如鏡,波光潋滟。藍天白雲,高牆深院,倒映水中,房中水,水中房,猶如一幅藏於水底的天底圖畫。順“牛胃”而下,見到的便是水滑如綢的南湖,湖畔柳樹垂蔭,湖中荷田田,小堤、拱橋連接兩岸,座落湖畔的古代私塾“南湖書院”,令人想象悠遠歲月裡傳來的琅琅書聲,滴入南湖淙淙回響,“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書上的山水”,自然和人文貼合成一首優美的詩章。
西遞村:
西遞村位於黃山山脈南麓的黟縣東源鄉,距縣城東8公裡, 黟城至潭口公路從村莊西北經過。這裡“山多拱秀,山勢西流。有東阜前蹲,羅峰遙拱,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產石如金,風潆水聚,土原泉甘”。據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載:西遞村因“羅峰文其前,陽尖障其後,石獅盤其北,天馬霭其南,中存二水,環繞石之東,西之西,故名西遞”。清著名學者俞正燮在《古黟山水記》中雲:西遞系因是府(徽州府)西,曾設“鋪遞所”,故名西遞。
西遞村是一座古老的山莊,建於北宋,距今已有900年的歷史了。村莊因山川水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全村現存有明代民居建築l幢,清代民居建築122幢,建築布局合理,風貌獨特。西遞村由正街、橫路街、後邊溪3條街道和40多條胡同及2條穿村而過的水溪將居民住房隔成井然有序的方塊,路面全用青石板鋪成,逶迤蜿蜒。一幢幢古民居層樓疊院,鱗次栉比;家家青石門坊,粉牆青瓦,飛檐翹角,氣勢軒昂;高牆深巷,曲徑通幽,古樸典雅,村西南口胡文光刺史牌坊,為3間4柱5樓懸山式,巍峨壯觀。高13米,寬9.6米,為青石建築,其雕刻極其精美。
村內居民宅院均以內向方形、圍繞一個長方天井的合院為基本單位,宅園中設正廳、便廳、廂房、書齋、臥室、花園等;還有的建有書院、祠堂。房捨用料考究,裝飾奢侈。宅院大門用磨制平整光滑的黑色大理石砌成門坊,上建有磚雕、石雕組成的各式門罩。粉牆上的漏窗石雕也各不相同,圖案有竹梅、松石、花草等。屋內花板欄板等木雕也極其華美,往往以人物故事或縷空為內容,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西遞村還有一些人家,以園林建築為手法,使宅第布局緊湊,小巧玲珑,幽靜雅致。
村中的知府胡文照“大夫第”、“桃花源裡人家”、霭公園、桃李園、魚樂園等,因勢結構,因地制宜,點以花潭水池,隔以漏窗低牆,飾以石雕磚縷,配以石凳石桌,甚至門前置放整石雕刻的梅瓶等,把整個院落點綴得十分對稱、和諧、清雅、美觀。當人們置身於其間,如進入一個心曠神怡的絕妙境地。這裡的繡樓建築也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
此外,西遞村民家多有傳世文物,如畫像、書畫、條屏、木聯、古陶瓷、古家具、堂匾等。這些文物擺設家中,更顯得文風的樸素、典雅。
西遞村在北宋元豐年間始為胡姓居住,至明代中葉,村堂已具現在規模。清代中期後,隨著徽商經濟的發展,居住建築得到改觀。至今僅有胡文光刺史石坊、胡文光舊居、古來橋、會源橋為明代建築,其它都是清代建築。
由於西遞古民居保存基本完整, 建築風格在徽派中獨樹一幟,且工藝精湛,三雕(石雕、木雕、磚雕)精美,又以石雕見勝,這些不僅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築的實物,又是研究明清以來徽商社會經濟形態、建築史和藝術史的資料,被譽為“明清民居博物館”、“東方文化的寶庫”、“世界上保護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築群”、“世界上最美的村鎮”。
南屏村:
南屏村,原名叫葉村,後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它原來只是個很不起眼的小山村,自元朝末年有一位葉姓從祁門白馬山遷來後,才有了較快的發展。到明代,南屏村已有相當規模,全村逐漸形成葉、程、李三大姓。現在,仍擁有縱橫交錯的72條深巷、36眼井和300多幢明清古民居。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築應屬祠堂群。“邑俗舊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別,復為支祠。”南屏至今還保留著8座祠堂,大多座落在村前橫店街長約200米的一條中軸線上。其中有屬於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屬於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還有屬於一家或幾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個風格古雅頗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1989年金秋,著名導演張藝謀和著名影星鞏俐來黟縣南屏拍攝《菊豆》,該片榮獲了法國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此名,慕名來此尋訪者絡繹不絕。當地打出了“南屏村――《菊豆》的故鄉”旅游廣告詞進行促銷,更使南屏蜚聲海內外。
南屏村大姓葉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莊軒敞的古祠。大門上端懸掛著“欽點翰林”、“欽賜翰林”、“欽取知縣”的金字匾額,顯示著先祖的勳業,也使子孫蒙受榮光。祠堂門前照壁矗立,門樓高大,一對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致。4根大石柱托著額枋,上面雕刻著古鼎寶瓶類的祭器。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廳。一進大門,就見有80根碩大的木柱支撐著這座宏偉的建築,柱子上掛著“石林派衍家聲遠,武水瀾回氣象新”等木制對聯。橫枋上懸有“貢元”、“進士”、“經魁”和“松筠操節”、“津逮後生”等功名、褒獎之類的橫匾。下廳是吹奏鼓樂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戲。中廳為禮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大廳,上廳為享堂,樓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中廳和上廳可容納數百人舉行儀式。序秩堂大門以往只在重大節慶才開,平時走邊門進出。其大門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序秩堂就是張藝謀拍攝電影《菊豆》的主要場地,至今仍保持著拍攝《菊豆》時的原貌。牆上張貼著《菊豆》劇照,祠堂中擺放著染布、曬布的台架、絞車、染池等,“老楊家染坊”的橫匾也高懸在序秩堂大門上方,成了游人欣賞的佳景。據說有不少外國游客一看到“老楊家染坊”的牌匾,立即驚呼:“哇,菊豆!”如同當年一部電影《少林寺》轟動全國,掀起了一場武術熱、少林熱一樣,《菊豆》的播放使南屏從此走出群山,走向世界。
祠堂建造高大、寬敞、華美、氣派,與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場面相適應,使人在它面前產生肅穆和敬畏之情。參加祭祀有嚴明的規定,包括與祭人員要穿戴與身份相應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通過參加這種場面宏大、禮節繁多的儀式,可以增強族眾對所在宗族的自豪感。有的家族還規定,年齡稍長之後的男孩子都要參加宗族內一些禮義和祭祀活動,讓他們從小掌握做人的規范,懂得各種禮節,形成特定的思維模式。祠堂實質上是一個家族精神教化的聖殿。
雄村: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句改名為雄村。這裡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歷代名臣輩出,確實“所在為雄”。而他們升入仕途都起步於村中的竹山書院。
竹山書院的建造深深地印上了徽州商人獨特的思想印記。寓居揚州的兩淮八大鹽商之一的曹堇饴稱富宇內,曾奉命接駕第二次南巡揚州的康熙皇帝,達到了一生榮光的巅峰。然而在程朱理學熏陶中長大的他們,有著強烈的“四民之業,惟士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觀念。只是近於家鄉“地狹人稠,耕不足食”的自然條件而勉強操起營商的行當,自從踏入商界那天起,心裡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自卑。“讀書入仕”的欲望在他們已成為不可能的企盼之後,便把它當作人生唯一的終極目標,固執地移植到子孫們的腦海裡。於是,曹堇饴病入膏肓、輾轉病榻、彌留人間之際,囑咐兩個兒子曹景廷、曹景宸的只有一件事:“當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閣、修書院。”
乾隆二十四年春季裡的一天,由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資建造的竹山書院矗立在雄村村口。跨進書院大門,廳堂寬敞明亮,正壁懸藍底金字板聯一副:“竹解心虛,學然後知不足;山由篑進,為則必要其成。”是曹文植所撰,意在勉勵後學之士。書院作為府學、縣學之外的私立教育機構,其經費須自行籌集。據統計,明清二代徽屬六縣共有書院54所。書院一方面廣延名師碩儒來任教,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學田制度,捐助“膏火費”等形式,使族中天資聰穎而貧不能入學者也能安心在書院就學。竹山書院旁還有一座“文昌閣”,飛檐畫棟,八面玲珑,閣高三層,每層每角都懸有銅鈴,微風吹動,鈴音回響,不絕於耳。閣頂用純錫鑄造成寶葫蘆形,既寓意為文曲星高照,又示意曹氏乃以才入仕、先學後臣的翰墨人家。
從雄村走出的名宦當首推曹文植、曹振镛父子尚書。曹文植自幼熟讀經書,25歲考中傳胪(即第四名進士,居狀元、榜眼、探花之後)。在內廷為官多年,官至戶部尚書。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由其承辦。他辦事干練,不徇私情,深得皇帝寵信。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乾隆皇帝任命他為總裁之一。其子曹振镛,從小受到家族的嚴格教育,剛成年就考中進士。關於曹振镛的苦讀,雄村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曹振镛在竹山書院就讀時,頑劣異常,不肯用功。其姐十分著急,規勸他:“你不讀書,將來如何登堂入仕,承繼父業?”曹振镛誇下海口:“他日我定為官,且勝乃父。”姐姐激他:“你若為官,我當出家千裡之外為尼。”曹振镛從此潛心攻讀,後一舉中榜,並官至軍機大臣,權傾朝野。其姐為不食言,堅持要出家,曹振镛苦勸無效,又怕姐姐在千裡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當地俚語“隔河千裡遠”之意,在雄溪對岸建了一座慈光庵供其姐修行。如今慈光庵依舊掩映在竹山書院對面山腰的一抹綠樹修竹之中。曹振镛為官後,乾隆皇帝見他言行舉止很有其父的遺風,因而十分寵信,不斷給他加官晉爵。嘉慶皇帝即位後,一次在宮中設宴,命大臣吟詩作賦,曹振镛的詩得第一名,遂擢升為工部尚書,不久又榮升為體仁閣大學士。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歙縣民間至今能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道光皇帝繼位後,任命曹振镛為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並賜建府第,在內宮懸掛他的畫像,位列群臣之首。
雄溪是雄村村前緩緩流過的那條江,即新安江上游。當初建造書院時,為防止江水沖涮臨江而建的書院的基腳,遂沿江岸修起了一道數裡長的堤壩,形成城堞,壩上遍植10余個品種的桃花,夾以紫荊。曹文植《石鼓研齋詩鈔》有雲:“竹溪有桃數百株,花時爛漫如錦,春和景明,頗堪游眺……”信步江岸,遠眺蒼山疊翠,白鹭低飛,近觀江水平平,扁舟自橫,會使你想起李白《清溪吟》,“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正是這裡的生動寫照。
尋訪雄村,你定能呼吸到這裡散發出的極其濃厚的文化氣息。
散落在徽州大地的明珠――村落,千百年來,仍悄無聲息地安臥在山巒之中,等待著游人去一睹它的芳容,探測它那久遠而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