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覃閩粵古牌坊見證漳南第一關
日期:2016/12/14 18:40:3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漳州诏安汾水關位於閩粵交界處,素有“漳南第一關”之名。在這裡,有一座古牌坊見證了汾水關從“兵家必爭之地”到“閩粵邊貿旅游區”的歷史變遷。
它就是“功覃閩粵”古牌坊,去年,這座古牌坊被列入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數百年的牌坊
沿國道324線往廣東饒平方向行駛,到了诏安汾水關長樂寺(原稱觀音大士庵),就可以看到這座古牌坊屹立在長樂寺東側。
古牌坊是明代崇祯年間(約公元1640年後)福建、廣東官紳士民為歌頌、褒揚時任南澳副總兵的鄭芝龍所建造的。
古牌坊為花崗巖仿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式加兩坯,四柱三門,面闊三間,月梁三層,高9.6米,寬9.6米,東西朝向。東面匾書“功覃閩粵”,西面匾書“聲震華夷”,下署“福建廣東鄉缙紳士民為大總戎都督鄭芝龍立”。
受尊重的人物
鄭芝龍何許人也?
福建廣東鄉缙紳士民為何為他立牌坊?
鄭芝龍乃鄭成功的父親,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他任南澳副總兵後,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多次擊敗了橫行海面、竄擾閩粵的荷蘭殖民者船隊,保衛了祖國的海防安全;另一方面征服平息了稱雄閩粵之交的海寇,“海上諸賊俱為所並”,使官紳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因此,閩粵兩省的官紳士民感其恩德,立此牌坊褒揚紀念。
崇祯十七年(1644年),鄭芝龍因戰功升任為福建都督。
有故事的關口
汾水關地勢險要,為閩粵交界的交通要道,鉗制閩粵兩省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記載,清順治年間,鄭成功在反清復明的戰事中,多次率兵來到閩粵邊區,並駐兵於汾水關。清光緒年間,黃岡丁未革命失敗後,義軍退守汾水關,與清兵鏖戰。
抗日戰爭期間,诏安抗戰軍民曾在此挖掘壕塹,抗擊日寇侵略,1941年7月4日,在汾水關附近擊退了日寇的進攻……
當年,汾水關就是從這座古牌坊的中間通過,而如今,汾水關已從“兵家必爭之地”變成了“閩粵邊貿旅游區”。“閩粵第一城”集娛樂、住宿、休閒、旅游於一體,吸引了閩粵游客前來旅游觀光。而“功覃閩粵”古牌坊歷經炮火洗禮和歲月滄桑,依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