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永春天竺寺遺址的往事千年

永春天竺寺遺址的往事千年

日期:2016/12/14 18:44:0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村民在遺址中挖出的陶制童獅

村民在遺址中挖出的陶制童獅

這尊毗濕奴神像是印度三大神之一,至今依然色彩斑斓

這尊毗濕奴神像是印度三大神之一,至今依然色彩斑斓

天竺寺遺址如今只剩石墩、石壺和些許碎石

天竺寺遺址如今只剩石墩、石壺和些許碎石

    在永春縣外山鄉,有個半山腰上的小山村叫雲峰村。村子雖然不大又偏僻,卻一直不為外人遺忘。在村裡的高山之巅上,有個千年天竺寺的遺址,隔三岔五就有人遠道而來,專程來看看從遺址挖掘出的雕像,還有那些斷壁殘垣。

    看著一撥又一撥的人來來去去,不少熱心的老人喜歡上前來當“導游”,說說這座千年古寺的興衰歷程,還有達摩祖師到此講修禅學的故事。前天,這些故事把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專家也引來了。

    高山之巅千年古剎漸衰落

    外山鄉雲峰村在永春縣東部,是永春、南安、洛江、仙游四地的交界處,車子繞著盤山路行駛了40多公裡,才攀上高山之巅,眼前的空曠山地就是天竺寺的遺址,涼亭、古井、石壺、石磨、青石砌成的石墩,還有地上散落著的碎石、斷木。一塊略顯土黃的碑記上,寫著“南禅聖地”。下方是塊新立的碑石,是去年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立下的“天竺寺記”。

    “天竺寺建於唐朝,至今已有1250多年,曾是極負盛名的千年古剎。”附近村民林樟木說,鼎盛時期,有僧眾百余人,宋朝時寺廟遷至雲峰擴建,規模更是壯觀,成為八閩聲名遠播的受戒之所,被賢弘法師譽為“南禅聖地”。相傳天竺王子達摩祖師還曾於此講修禅學。

    只是後來,天竺寺漸漸消失。對此,村中流傳著各種說法。有人說,清朝年間,寺廟突然分家,三位長老各自帶著人投奔各地;還有人說,明朝時,天竺寺與太平寺合並後,從此天竺寺漸漸衰落……

    附近山洞藏印度教神像

    “這尊童獅是從遺址中挖掘出來的,還有這尊神像是附近通靈洞找到的。”林樟木老人帶著專家走進遺址旁一座臨時建成的小屋,那裡供奉著神佛,供桌上還擺著一尊陶制的童獅和一尊色彩斑斓的神像,草綠色的面,黃色錐形帽,帽上還有5個蛇頭。

    這尊童獅面寬約15厘米、長約30厘米、高約20厘米,額頭上刻著一個“王”字,後背上有9道花紋。這是去年村民挖掘遺址時意外發現的。泉州市文化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鵬判斷,該獅子可能屬明朝產物,並與永春當地特有的童獅(一種舞獅)外形極為相似。“陶制童獅可能是當時寺廟翻修時,工人根據當地童獅的形象特點制作成閩南特有的‘風獅爺’,安裝在寺廟屋檐上辟邪。”

    “這尊是毗濕奴神像,是印度三大神之一。”50多歲的邱永輝研究員,是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印度教研究方面的權威。前天,她看見這尊神像時很興奮,她說,這就是印度教的神,由此可以推斷,天竺寺是印度教的。當年,印度教傳入中國後,與佛教融合,因此,泉州的不少佛寺內至今還能看見印度教的神像。

    對於達摩在此傳教一說,邱永輝覺得,這可能是每座寺廟僧眾的願望。不過,如果當年達摩是走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那麼很可能到過泉州。

推薦閱讀:

休寧縣萬安古街百年皂莢巷

泉州小巷的古早味

張家口懷來雞鳴驿

張家口定將軍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