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寧海古村古橋古戲台文化探訪活動側記

寧海古村古橋古戲台文化探訪活動側記

日期:2016/12/15 15:56:31      編輯:古代建築

  今年的第一場雪雖然來得有些早,但雪霁後的三天,天氣卻是一天比一天好,到了12月19日那天,氣溫回升簡直有“小陽春”的感覺。200余人,4輛大巴,浩浩蕩蕩又一次去寧海尋訪古戲台、古橋、古村落、古廟。

  真心愛民的人,被千年銘記

  在寧海西店下了高速,第一站是一個叫做“前金”的村子,一個叫“皇封廟”的地方。

  皇封廟,供奉的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手下的平江南主將曹彬。據史料記載,曹彬下江南時愛民如子,老百姓感恩戴德,立廟祭祀他。不光在寧海,寧波地區許多地方的境主廟的廟主是曹王,像奉化裘村的曹王廟也是供奉曹彬,可見為老百姓愛戴的人,才享有千百年來的香火缭繞。

  據看管皇封廟的一位老婆婆說,在神誕日,這個古戲台不做戲,原因是因為一做戲,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太多,村裡怕出事,所以只叫一些“小歌班”在台上唱唱曲藝,這樣低調一點,人自然會少一點。皇封廟稍稍修過,但依然保持著比較舊的原樣,梁枋上的彩繪十分精彩,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等傳統故事圖,還有不常見的“茶聖煮茗圖”、“高山流水知音圖”,可見畫畫的工匠也是鄉村文化人。

  “這個叫作網拱,只有寧波有。”領隊的文保專家楊古城先生特別給大家提醒了一下,“這種寧波特色的網拱,還被傳到了日本,而在寧波已經很少看到這樣的網拱了。”

  廣德寺的法師,跟王安石沾親

  廣德寺不燒香、不燒紙錢,進了大門,干干淨淨,纖塵不染,十分莊嚴,令人肅然起敬。寺院的建築是仿唐宋的,十分有古意,裡面的佛像雕刻精細傳神,是傳統的朱金漆木雕工藝結合現代技術造像的,天王、韋馱、羅漢栩栩如生。

  正在大家贊歎之際,一位年輕的師父出來迎接。他的法號叫“有圓”,是寧波人,俗姓王,是鄞州松下王氏。據《鄞縣通志》上記載,這一支王氏是王安石在鄞縣當縣令時一個弟弟來寧波,做了寧波人的女婿,發家延族的。有圓法師在1997年主持這個道場,在他的努力下,發揚佛教文化,得到許多有緣人的幫助,建成寺宇。

  有圓法師介紹了廣德寺的歷史,廣德寺以前是一個家庵,很小,叫做廣德庵,建於清初,有圓師父還帶領眾人參觀了寺內收藏的文物和捨利子。

  五藻井的戲台,實在罕見

  “這個戲台的藻井,有五個,一個大藻井,旁邊四個小藻井,十分罕見。”在塘下村鎮東廟,楊古城先生向大家介紹。這樣一座戲台五個藻井,塘下村人稱“五面花”,探訪者急著拿相機拍這個“五面花”藻井。

  鎮東廟的廟門朝南,前面都是稻田,過了收獲的季節,稻田上都是一些草垛子,再往遠的方向,是疊翠的雁蒼山、阆風山、香巖山。廟的北邊是連綿不斷的山丘,據稱是奉化地界。西邊稱為華星崗的山崗下曾有一口香巖塘,故村名稱“塘下”。廟在村的最東面,故稱名“鎮東”,村莊都建在廟西。

  在已經泛黃發黑的板壁上,探訪者們還發現了不少戲台班子在這裡演出時寫的劇目,如楊金龍回朝、大同府、太華山救駕、下河東、平南唐、三氣周瑜等。據當地的老百姓說,一天一夜做戲費用近萬元,都由本村老板出資,而每次祭神費用則由村民自願出資。

  熱情寧海人,豐年留客足雞豚

  到了長洋郭氏宗祠,得到長洋村老年協會的熱情接待,吃飯就在宗祠裡。在鄉村除了紅白喜事外,很少在祠堂裡吃飯。這天滿當當排了二十余桌,長洋村的村民各執其事、井井有條,廚師、托盤、洗菜、蒸飯、燒火、打雜,原來打算十個菜左右,村裡給探訪團加到十六個菜,除了烤番薯、烤土豆等農家菜,還有非常有寧海特色的冬筍烤肉、豆腐肉餅子。

  吃飯前,舉行了一個小型歡迎會,長洋老年協會的郭增钊老會長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而大家也向長洋老年協會贈送了春聯表示感謝。

  長洋村的人都姓郭,據記載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人,在祠堂中間掛了四幅畫像,其中一幅就是平安史之亂的汾陽王郭子儀。為此在吃飯時,還安排在台上播放越劇《打金枝》。

  “你休道郭家富貴全仗你,聽我把舊事提一提,安祿山起兵反京畿,眼見得唐室天下化灰泥,跌倒的江山重扶起,全仗那汾陽王郭子儀,不是我父子們東蕩西殺在沙場,你父怎能做皇帝。”這戲詞很實在,在熱鬧的唱詞中,杯來盞往,大家無不感慨寧海人的熱情好客。

  寧靜古村落,養在深閨人未識

  飯後,又去梁坑、大蔡、夏樟、嶺徐、嶺口,這些古村落幾乎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夏樟村遠遠望去都是香樟樹,走近了看,那些可以合抱的香樟上掛有古樹名木的牌子,都有六七百年了。村裡的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十分有特色。據老百姓說夏樟的山裡還有“鐵礦藏”,只是不成片。夏樟的村民姓孫,是從西店大樟樹下遷來的,在夏天插樟成活,因此名為夏樟。

  嶺徐村住著徐堰王的子孫,梁坑的潘姓跟大畫家潘天壽是同一支的。嶺口的阆風橋是為了紀念舒岳祥先生而命名的。大蔡的胡氏宗祠是全國級的文保單位,雕刻精細,祠堂內的柱子還有唐代樣式的“梭柱”,兩頭小,中間胖,像織布的梭子,很少見。在祠堂山牆上的小插尖上有“孔曼且碩”四個字,取自《詩經·閟宮》,是魯大夫公子奚斯頌美僖公恢復疆土,修建宮室的詩篇。可見鄉下的老學究出手也不凡,吊吊書袋,考考你們城裡人。

  文化遺產處處在,只是要去發現,去保護,去宣傳,才能讓大家了解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財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