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勝芳古鎮的游神儀式

勝芳古鎮的游神儀式

日期:2016/12/14 10:00:4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勝芳鎮,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始建於春秋末期,是歷史上北方著名的水旱碼頭。有關勝芳花會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乾隆年間。
    早在解放初期,勝芳曾有七十二道會,文革時期曾一度停會,現如今已恢復了二十余道會。作為勝芳當地的一種祭祀儀式,擺會有著嚴格的儀式流程。在眾多的花會中,有一道會叫“勝芳鄉藝總會”,當地人也稱其為“勝芳槓會”、“勝芳大會”或“勝芳總會”,這道會既是整個儀式過程中的組織者,同時也承擔著在擺會途中維持秩序的工作。勝芳槓會最初是由當地的許家發起,所以槓會的會頭也就由許家人世代接任。由於這道會在勝芳花會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因此,儀式中的交接工作或是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都會交由槓會來處理,其性質屬於專門為火神爺服務的一道會。勝芳花會由文會和武會兩個部分組成。本文以文會中的跨鼓老會和紅旗公議老高跷兩道文會為研究對象,對兩道花會的藝術表現形式作一概述。
    跨鼓老會——鼓聲隆隆震乾坤
    在文會中,最具代表性的花會要數“跨鼓老會”,作為勝芳最為古老的一道花會,每年擺會期間,跨鼓老會必須位於隊列的前方,並且勝芳的擺會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跨鼓不出會,擺會不能擺。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據當地人口述,乾隆二十六年下江南之時曾路過勝芳,恰逢勝芳擺會,聽聞遠處傳來的陣陣鼓聲,猶如雷鳴之音,震撼天地,當時就賜予跨鼓老會“雷音會”的名號,並賞賜給會裡敲鼓者每人一條黃帶和一件黃馬褂。時至今日,勝芳大會在擺會前都要給跨鼓老會下黃帖子,在勝芳能夠享受這種黃貼待遇的只有跨鼓老會、小車會和大頭會三道花會。
    在動作表演方面,鼓的打法主要以十八套鼓為基礎,變著敲可以敲出七十二套。钹和鼓是對應的,打鼓人數並無固定,越多越好,過去曾有百余人共同參加表演的場面;打钹的人數一般為雙數,出會表演時必須四個人一組。
    亦戲亦舞的“紅旗公議老高跷”
    早期的勝芳曾有四道高跷會,它們分別是:現在民強街鄧家、中華街邱家、小河西陳家以及紅旗張家公議老高跷。但是隨著歷史的演進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現在勝芳可見的高跷會僅余下紅旗公議老高跷和小河西同議高跷兩道文會了。據會裡的師傅介紹,紅旗公議老高跷傳自永清縣四道鄉,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表演風格與北京高跷略有相似。紅旗公議老高跷在出會表演時不受人數的限制,人數最多時可達到50至60人。前邊四對是紅旗高跷的固定角色,兩人為一組,順序依次為:大和尚、小嬰哥;老佐子、樵夫;白桿、花花公子;青桿和老漁翁等八人,後面的角色有三人或兩人一組,角色包括:大妞、俊公子、鐵弓緣;白蛇、青蛇、許仙;孫悟空、豬八戒、白骨精;傻兒子、傻媽;瞎子和瘸和尚。表演時大和尚為領隊,其他按照人物性別女前男後依次排列。
    每次出會之前,會眾們先點燃黃紙圍著高跷腿子繞上一圈,大和尚的雙棒擺在供桌之上,到出發之前,由飾演大和尚的演員請棒。這請棒下跪磕頭也是有說道的,磕頭一次代表一帆風順,四次代表四平八穩,六次代表六六大順,以祈求出會平安圓滿。請棒完再由大和尚打棒集合隊伍,然後放鞭炮,再次打棒叫家伙(伴奏的鑼鼓),准備列齊隊伍擺會。擺會時演奏的是慢鼓點,“當叮當,當叮當,當叮當叮當叮當”,在鼓點的伴奏下,每個演員角色都按照自己的走法表演前進。也許是因為表演隊伍太長,擺會時,隊伍的前後伴奏器具也有所不同,隊伍的前面是背鼓和小鑼,後面要增加大鼓、小钹和镲等樂器進行伴奏,但在撂場時,後邊的樂器不參加伴奏,這也是紅旗公議老高跷獨有的表演形式。
    用身體言說的“勝芳現象”
    隨著這些年勝芳文化的發展,勝芳古鎮各個花會在逐漸恢復的同時,也在不斷擴大規模和“招兵納將”,當地政府不僅加強對勝芳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力度,同時也強調舞蹈、音樂、武術等身體形態在勝芳文化體系中的原生性傳承。在勝芳,有句俗話叫“不掙有數的錢”,意思是說勝芳本地人不主張為別人打工,大多數的勝芳人更願意自立門戶,經營自家的生意,這種相對自由的工作性質,也使得勝芳人在工作之余能夠有更多的心力去關注和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上述的兩道花會雖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差異,但從各自的傳承與發展來看,兩道會的會眾都自發地對新進的學徒進行舞藝傳授,不取分文,而他們共同的心願就是讓勝芳的民間藝術能夠不斷延續下去,讓老祖宗的東西不丟失在自己這一代人的手中。在這片土地上,文化自覺正在日益提升,文化傳承也在代代延續,勝芳的民間文化也將在今後的傳承與保護中展示出自己特有的鄉土藝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