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從建築傳統中成長
日期:2016/12/14 22:03:35   編輯:古代建築史在南方都市報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建築思想論壇上,來自兩岸的建築思想精英們在思考中國建築的傳統與現代時,對當下一些城市拆除城中村、古建築的做法表示反對。有學者指出,城中村是保留真實的人與地方生活關系的建築,拆掉了它們,城市也就失去了記憶。
台灣作家、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首任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
成片的居落值得百分百保存
龍應台文化學者,同時也是傳統建築的維護者。為了這次演講,她做了很多功課。在她看來,傳統是生存的必要,現代則是“公民有權解釋自己”。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並參與了保護台北“寶藏巖”的她表示,在城市現代化過程中,應尊重民眾情感。“如果中山有成片的古建築,百分之百該好好保護。”龍應台說。
現代是從傳統長出來的
黃金樓市:您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龍應台:傳統是那根綁著氫氣球的繩子緊連著的土地,它使你仍舊樸實地面對生老病死,它使你仍舊與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它使你的腳踩得到泥土,手摸得到樹干,眼睛可以為一首古詩流淚,心靈可以和兩千年的作者對話。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
現代是公民有權去解釋自己。現代是從傳統長出來的,這是個動詞。我們的建築經常把人家長出來的東西直接摘過來,放到自己的泥土上,沒有泥土的嫁接,你說這種東西會怎麼樣?
黃金樓市:該如何實現中國傳統建築的現代化呢?
龍應台:前兩天,我跟我的老二菲利普到台灣的國家戲劇院看演出。他一進去,馬上說,為什麼這像19世紀維也納戲劇院。他說,台北要建一個最重要的地標,你的選擇有100種,難道沒有符合台灣的感覺,能代表台灣現代文化的東西嗎?為什麼要抄襲19世紀維也納呢?這是一個在歐洲成長的22歲小孩的看法。
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最重要的任務是,究竟是趕快把東西放在百貨公司的櫥窗給別人看,還是說做基本的鋪陳。30年後會有中國土壤裡長出來的大師嗎?這個是核心的問題。
讓人民有權說出情感
黃金樓市:您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曾努力並成功保護了台北的“寶藏巖”,出於什麼考慮?
龍應台:“寶藏巖”的例子並不等於任何一個違建居落和城中村,它有它的特殊性。它有60年歷史的人物,很多老兵在裡面,靠鄰裡網絡照顧。寶藏巖連人都保存原來的脈絡,這個是最大的挑戰,在全世界都非常少有,當然也有不少問題在裡頭。
黃金樓市:中山也有一些華僑建的碉樓、騎樓等古建築,我們該怎麼辦?
龍應台:很可惜,很多地方的老建築都被拆了。如果中山有成面的居落,那就完全值得保存,百分之百。
黃金樓市:城市現代化過程中,您對官員有什麼建議?
龍應台:生活在底層泥土上的人民,你不需要告訴他傳統是什麼。重要的是,怎麼創造一種制度,讓他們有權說出我的情感跟我要選擇的記憶是什麼,而不是政府的決策者告訴我,這個是我要紀念的。
我是搭舞台的人,台上演出的人是人民。舞台搭出來了,你的情感出來了,就變成現代面貌。這個城市面貌必須充分表達在裡面生活的人最深的情感。最後那個樣子,叫做我們的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