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 演繹別樣風情
日期:2016/12/15 16:37:32   編輯:古代建築![]() |
“亮花鞋”民俗表演
編者按
2012年12月,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等公布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散落在神州大地的646個村落像一顆顆奇異的珍珠,溫婉亮相。值得關注的是,四川20個村落入選其中。它們或歷史文化悠久,或傳統習俗代代相傳,為四川傳統文化特色做出了具體而微的生動诠釋。走進它們,就像穿越時空,走進了千年巴蜀文化的最深處。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報道《走進蜀鄉傳統村落》,對入選的部分四川傳統村落進行掃描,以飨讀者。
走進蜀鄉傳統村落
村落印象之一:
一條老街凝固千年歷史
春日融融中,記者專程趕到老龍村,去感受它的別樣風情。飽含歲月滄桑的青色石階,獨具川北風貌的古樓……老龍村的“最傳統”,最直觀的印象就體現在該村的一條800余米長的古街上。當地人俗稱這條街叫老觀場。
據清代《阆中縣志》記載,老觀場的場址,正是古奉國縣的遺址,其成街迄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在經歷了歲月更迭和戰火的洗禮後,而今的老觀場經過修茸復建,仍保留著厚重的歷史感,不少老龍村村民數代都生活在這條街上。街道兩側的古樓屋脊上,至今留存著紋飾獨特的空心磚。而據介紹,其建築工藝可追溯至古奉國縣時期。在街道兩端,還設有兩道石牌坊。據了解,在當地這石牌坊又稱“柵子門”,由於其高大結實類似於城門,只需一關外人休想入內,故而在過去被當地村民專用於防匪防盜之用。復建後的石牌坊已沒了大門,但其雄偉之勢依然可見。
古街的入口處,聳立著一座三重飛檐的古樓,“這座樓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原名‘魁閣’,現在名為‘義陽樓’。”老觀鎮鎮文化站站長李玉富告訴記者,“義陽樓”的建築風格和50多公裡外的阆中古城光華樓如出一撤,其建築師傅其實為同一人。
平日的老觀場很是清靜,走在街頭偶能聽見幾聲雞鳴狗叫,古街兩旁的當地商戶們也不慣於吆喝買賣,但街口“傍樂樓而做砥柱,熙熙來,攘攘往,鐘靈毓秀,共欣虎踞龍盤;接聖恩兮發祥祉,穆穆乎,皇皇哉,德茂峥嵘,縣喜鸾翔鳳舞”的門聯,似乎還述說著這條古街曾經的昌盛景象。
在這裡,曾經出過著名的漢代重要臣僚 “三谯”——谯隆、谯玄和谯瑛。老街裡還立有兩塊刻有紅字的石碑,一塊標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軍部駐地,一塊標為川陝革命根據地中共蒼溪縣委舊址。這些歷史的記憶,迄今仍是老街居民引以為傲的談資。
村落印象之二:
“燈戲”“亮花鞋”傳承民俗
任何一個傳統村落都離不開當地土生土長的文化傳承,在老龍村有兩樣東西是被當地人最愛稱道的,那就是“燈戲”和“亮花鞋”。
“這幾年的運氣哦,撇不過,耗子在我頭上哦,來壩窩。”家就住在老觀場的40歲燈戲傳承人安霞告訴記者,所謂的燈戲就是一種有燈、有戲、有音樂的民間小戲。長期以來,在整個南充節慶壽誕、婚喪嫁娶時都有演燈戲的習俗。而老觀場則是整個川北燈戲的發源地,被稱為“燈戲窩子”。久演不衰的 《鬧隍會》、《秀才買缸》、《雙拜堂》等知名劇目,都來自於老觀。
老觀的“燈戲”內容大都涉及民間傳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唱詞和表演內容大都诙諧幽默,唱腔則多源於民間,調式多變,曲調優美,“只要會唱燈戲,一把二胡就能進行表演。”安霞告訴記者,近年來由於當地文化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老觀“燈戲”的發展迎來了又一春天。目前,老觀鎮當地的文化工作人員,也通過挖掘、整理、打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燈戲劇種——“彩燈戲”。安霞說,彩燈戲的特點在於,其演奏必須跟著樂器一板一眼地走,不僅變調快,而且必須有譜子。“我們就希望通過傳承和打造彩燈戲,讓我們老觀“燈戲”能夠綿遠流長。”安霞說。
除了燈戲,“亮花鞋”也是老觀場人引以為傲的獨特文化形式。“‘亮花鞋’是一個有數千年歷史的民俗慶祝活動。”50余歲的老觀民俗研究會會員馬洪文,在談到“亮花鞋”時,言語中難掩激動。
老觀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相傳遠古蠻荒時期,先民們在采摘野果、捕殺獵物的過程中,為了保護赤裸的腳板不被荊棘尖刺和硬石銳角割傷,便用樹皮和獸皮把赤腳裹住。對那些打獵特別出色的男女勇士,更用上等獸皮作為獎勵品包裹其腳,並在獸皮鞋尖扎上五彩絨花作為勇士標記,這就是最初的亮花鞋雛形。
隨著時代的更迭,老觀場發展出了當地自成一派的繡花鞋技藝。老觀場的花鞋須有花工、花棚、花針、花剪,技藝則分繡花、扎花、挑花、編花等。就連顏色也多有講究,未婚女子為大紅色,年輕媳婦為桃紅色,中年婦女為藍綠色,高壽老者則多為青黑色……
按照傳統,老觀場的婦女們每逢節慶假日,都會將自家縫制的花鞋帶至老街中的“亮花堂”進行展示。通過亮出花鞋,評出“花魁”。之後又衍生出游街朝聖等與之相伴的民俗活動,和燈戲一起不僅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和意識,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游客通過他們了解、觸摸傳承千年的文化脈絡。
後記:
保護傳統村落任重道遠
記者了解到,三部門公布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旨在保護日漸式微的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文化。而具體到老龍村,是否也面臨著這一問題?對此,阆中市文化旅游局局長宋海全表露出了憂思。
他說:“當下大量農村人力向城鎮轉移,鄉村出現‘空巢化’的情況下,如何保護傳統村落,傳承當地民間文化確實引人深思。”在他看來,像老龍村這樣的古老村落,其保護應包括固有物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方面。在老龍村,對於有著千年歷史沉澱的老觀場,阆中當地有關部門近年來在本著不損害文物本體、格局和歷史風貌的原則下,著重對當地鄉土文物建築進行開放管理和利用,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例如燈戲和“亮花燈”民俗活動,這些千百年來雖活態化的留存於當地,成為村民們的集體記憶,而如今存在著傳承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解決這一難題,宋海全說,近年來阆中當地文化主管部門著重從組織商演提升傳承人經濟效益和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提升民俗活動社會地位兩方面入手,吸引人們進一步關注、理解和喜愛這些傳統民俗文化。如今隨著老龍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相關的保護工作還將繼續邁向“深水區”,“應該說這個工作任重而道遠,目前也只是剛剛開始。”宋海全說。 (四川農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