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浦區一塊民國年間的石碑由上海歷史博物館帶回收藏,這是上海首次發現的刻有“後土之神”的石碑。
在此之前,這塊長約一米多的石刻一直散落在鄉間田頭,當地村民們每天來往於此,卻無人注意。幾天前,一名文物愛好者“驿江南”發現了它。經熱心市民的呼吁,最終這塊石刻有了歸宿。
昨日,上海歷史博物館專家同時還確定了另兩塊清代石碑的研究價值,由於石碑用作鄉間水溝津梁,並且體積較大,不易挪取,將擇日搬離。
石碑正面朝下得以保存 “驿江南”是一名文物愛好者,閒來他總喜歡背著相機到一些不為人們所注意的街頭巷尾或是田間地頭,尋找這個城市少為人知的記憶。
幾天前,“驿江南”行走青浦鄉間,見一塊青石有點特別,便仔細揣摩起來。周圍雜草叢生,水溝縱橫,青石作為水溝上的“橋梁”,供村民往來。石面為青色,無奇異之處,俯下身來,才可見另一面布著密密麻麻的文字。
憑著經驗,“驿江南”判斷這不是一塊普通的青石。回市區後,“驿江南”將拍攝的照片發送到文物愛好者平時交流的論壇,請大家幫忙鑒定。照片引起同是文物愛好者的“漁民”的注意,“漁民”立即與上海歷史博物館專家取得聯系,並初步判斷這是一塊有研究價值的石碑。
此字樣石碑屬首次發現 昨日上午,“驿江南”和“漁民”會同上海歷史博物館兩名專家一起來到青浦重固鎮石碑所在地。確定了石碑的研究價值後,博物館專家按照文物搜集的相關規定,帶走了這塊石碑,並將之收藏於歷史博物館。
經博物館專家王毅副研究員仔細辨認,石碑上寫著“後土之神”的字樣。王毅說,這對研究上海的風俗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它也是上海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首塊“後土之神”石碑。
上海地方史專家薛理勇表示,上海過去土地廟數量眾多,關於“後土之神”的牌位並不少見,但以石碑形式出現卻未曾見過,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另兩塊石碑將擇日收藏 昨日同時發現的還有一塊合葬墓碑,碑上寫著“皇清恩赉八品邵宏德……”為6位書生的合葬墓碑。碑為清代所立,具體時間不詳,約人高,同樣置於田間,用作跨水溝之橋梁。
另一塊“禁約碑”上刻有“江南松江府婁縣正堂加三級記錄三次鄭鄭陳為環碑禁等”字樣,洋洋灑灑千余字,其中百余字遭磨損模糊不清,落款為“乾隆貳拾年”。碑高約163厘米,寬約75.5厘米,厚約22厘米。
由於兩塊石碑體積龐大,難以搬移,博物館將擇日進行收藏。王毅副研究員說,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若市民發現身邊有類似的文物,可與上海歷史博物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