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發現兩塊民國界碑訴說當年古鎮繁華
日期:2016/12/16 18:00:21   編輯:古代建築民國行業公所界碑重見天日
經挖掘發現的這兩塊界碑,一塊位於惠山直街原“王興記”馄饨店惠山分店,金山石材質,上刻“錫金山貨公所界”7字。另一塊位於原惠山菜場旁,也是金山石材質,上用老宋字體刻有“耍貨公所”四字,由於底部缺損,“所”字僅存一半。據惠山古鎮辦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兩塊界碑都屬民國年間的文物,雖材質普通,貌不驚人,但它是反映舊時惠山古街商鋪林立、繁榮興盛歷史最好的實物佐證。
據有關資料記載,其中“耍貨公所”行會聯合了制作、銷售惠山泥人的商家店鋪,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手工藝行業公會。該行會還制定了明文條款保護各家藝師原創作品權益。而“錫金山貨公所”則類似於老無錫的土特產公司行會,聯合老無錫各家土特產公司,制定行業內的規矩。
舊時惠山古街商業很興旺
“錫金山貨公所”、惠山“耍貨公所”界碑的發現,印證了舊時惠山古街商業興旺。
惠山古鎮辦的專家介紹,舊時,惠山古街到外面無旱路,只有一條長達0.9公裡、直通黃埠墩及無錫米市北塘三裡橋的惠山浜,無論官員還是百姓,到惠山游玩或購物,都必須經此“黃金水道”方可到達。人多店多貨物多,惠山古街也就逐步繁華興盛起來。明崇祯年間張岱的在《陶庵夢憶》中就記述:“進橋(寶善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盎、泥人等貨”,成為當時惠山河道“舟楫穿梭往來,燈船畫舫群集”,惠山商業繁華的真實寫照。清代無錫名人,邵寶八世族孫邵涵初也在《惠山記續編》裡,對惠山風景名勝、祠堂景點以及豐富的山貨土特產做過詳盡的記述。
民國以來,隨著無錫民族工商業的崛起,惠山古街東北端的黃埠墩、三裡橋、北塘大街一帶,已是聞名全國的“米市”、“布碼頭”,成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的重要發祥地。
古運河中商船首尾相接,大批的商賈巨富雲集無錫,西方的工商業文明也滲透到古街的傳統文化之中。在古街中出現了鹽業、繭業、山貨、耍貨、石業等行業公所和義莊、錢莊、警署、救息會、郵亭、指路牌及駐錫會館等近代城市功能設施、社團組織。
界碑將鑲嵌在建築內保存
解放後,由於各種原因,惠山“錫金山貨公所”經改造一度成為具餐飲、住宿功能為一體的“二泉酒家”,以後又成為百年老店“王興記”的連鎖店,使得“錫金山貨公所”不復存在。惠山“耍貨公所”所在地,也成為居民住房,作為店鋪出租之用。
據惠山古鎮辦工作人員介紹,經修復保護後的惠山古街,將成為旅游休閒目的地。古鎮辦將原貌修復“錫金山貨公所”和惠山“耍貨公所”。目前“錫金山貨公所”已基本完成修復,其界碑已經鑲嵌在了公所建築的原址上,惠山“耍貨公所”年內也將完成修復,該公所的界碑也將鑲嵌在原建築內。 (宋祈新 劉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