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長安鎮
日期:2016/12/16 19:03:40   編輯:古建築圖【江南小鎮,歷史悠遠】
長安,一名長河。長安之名,當自長河衍化而來。一說寓祈求長治久安之意。《明志》因土音近似,訛作“長杭”。文天祥詩作“長堰”,實則為同一地也。長河即上塘河及境內主干河道,古時北來旅客至杭,大多取道於此。後人復以長河引申成為別名修川。
長安自古即為南來北往的水陸要沖,唐宋時建為市鎮。據清王德浩《硖川續志》記載:“唐開元十一年(733年),縣令路宣遠置……鄉市二:一曰長安市,一曰硖石市。”南宋《鹹淳臨安志》並載長安鎮與長安市之名。元《九域志》亦有“長安一鎮”之稱。又有長安驿。據《鹹淳臨安志》載:“唐貞觀五年(631年)置。舊號桑亭驿,今改名義亭。”南宋建都臨安,這裡西接臨平驿,北連石門驿,為迎送官員、傳遞公文必經之地。加上漕運往來,四方客商雲集,元代曾設水陸兩站,備有船六十條、馬六十匹,日夜供調配使用,其繁忙於此可見。
長安的有名,亦緣於長安三閘兩壩。據管振之《海昌勝跡志》載稱:“三閘在長安,上、中、下三閘也。相傳始於唐,蓋自杭而東,水勢走下,故置以節宣也。”民間傳說,三閘為尉遲將軍所建,不知何本。宋《鹹淳臨安志》則謂“始於宋紹聖間”。《宋史·河渠志》中己有“長安閘”之名,並稱其“上徹臨平,漕運往來,商旅絡繹”。老壩即長河堰、長安堰,又名長官堰。嘉慶重修《一統志》稱:“長安堰……宋時建。至正七年(1347年),復置新堰於舊堰之西,今名長安壩。”堰、閘原為調節上下塘水利,便利往來船只而設,此後商業亦因之日趨繁榮。乾隆《杭州府志》》稱長安為“商賈舟航輻辏,晝夜喧沓,市無所不有”。清朱文治《海昌雜詩》中亦有:“近自江南極川楚,長安利甲浙東西”之句。當時商業之興盛,經濟之繁榮,可見一斑。
古鎮長安還多古跡。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漢畫像石墓,為長江以南所罕見。俗稱“三女堆”,在 鎮西古覺皇寺西北隅(今海寧中學校園內)。原名“三女墩”,宋《鹹淳臨安志》已載其名。因避諱改“墩”為“堆”,相傳為吳大帝孫權第三女魯育(小虎)之墓,明末歷史學家談遷、清代學首吳骞、周廣業等均對此作過考證。墓在明代嘉靖間曾被盜掘。1973年,因平整工地被發現,海寧文管部門經上報批准,曾進行清理,除少量殉葬品外,在墓室內發現了大量精美的東漢時代畫像石刻,內容有:車馬出行、庖廚、宴飲、就寢、舞樂百戲,祥瑞及歷史故事等等。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室之上蓋有保護房。此外,鄰近地區尚有翟妃墓(一名翟墩。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之妃翟氏卒葬於此)、魯王墳(相傳吳大帝子魯王霸與太子和不睦,賜死後葬此)。今兩處遺跡猶存。
長安
長安
寺弄口的剃頭小店
寺弄裡走過開心的一對
寺弄口的小店
寺弄口的小店
寺弄口的小店
寺弄口玩耍的孩子
寺弄口玩耍的孩子
西街老樓
西街寺弄口
西街供銷社內買鍋過年的男人
西街供銷社內的老伯和雞
西街的供銷社
西街
西街
看報的男子
街燈
中街的牆門口
中街
中街
巷子
東街的布店和紅白喜事店
東街的碗店,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東街口
東街
東街
東街的巷子
東街遇到的大媽
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