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道觀
日期:2016/12/14 18:50:30   編輯:古代建築史 衛道觀,位於平江路衛道觀前16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衛道觀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洪武盧熊《蘇州府志》,四川綿州人鄧道樞於南宋理宗端平年間來蘇游歷,定居在這條幽靜的小巷中。元朝初年,他將自已棲居之所創建為道觀,取名會道觀。
此後,近百年時光流逝,明初會道觀已是一派淒涼破敗的景象。成化十二年(1476),道觀住持昆玉峰人張復淳帶頭捐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並向善徒信眾募征善款,重建殿宇。其間栉風沐雨十數載,新觀終於在弘治年間大功告成。當時吳中文壇書界巨擘祝允明特為撰寫了《會道觀修建記略》以示慶賀。
衛道觀整體坐北朝南,20世紀50年代初占地1950平方米,有殿宇54間。現存建築主要為中路及西路。中路依次為山門、靈官殿、玄帝殿、三清殿、後殿(斗姆殿),其中三清殿是全觀的主殿。
也許是對在衛道觀中苦讀的青春歲月無法忘懷,申時行衣錦還鄉時,他主動捐資修葺衛道觀,並建造了東華堂,並親手題寫“東華堂”三字匾額。原本申時行捐建東華堂是為了感謝冥冥之中神祗的佑護,堂中原來也確實是供奉文昌帝君像的,但觀中道士豈能不知投桃報李之禮,於是他們在堂東又設申公祠供奉申時行像頂禮膜拜。而且每到農歷八月十六日申時行誕辰,申氏族裔子孫就要前來致祭,以示不忘先賢德澤,並對“住持羽士,歲給飯米看守。”這發生在歷史長河中的一段小小插曲,使衛道觀這一道教建築在香煙缭繞的脫塵超凡中又平添了一份人文色彩。
推薦閱讀:
宋遼金時期的木裝修
四種玻璃裝飾的風水禁忌
金縷玉衣出土震驚考古界
新疆發現唐代佛寺遺址群 壁畫鮮艷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