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宗祠
日期:2016/12/14 18:33:13   編輯:古代建築史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萬歷年間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迄今已有500余年歷史,位於廣州市芳村區東漖街龍溪東路仁秀坊185號[1]的郭氏大宗祠便是郭子儀的後裔遷居羊城後所修建的一座大宗祠。據介紹,郭子儀後裔傳至第25代和第26代時,在芳村東漖的居住者已達6000人左右。萬歷年(1577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乾隆、宣統年間又重修。1993年再由海外港澳鄉親捐資重修。
祠堂建築風格堪稱典范,整個祠堂由青石磚瓦打造而成,其中主體建築前的走廊上由四根方方正正的“檐柱”支撐,每根“檐柱”的整體均由一塊石料打鑿而成,“檐柱”上搭建了四根長短不一的房梁,呈階梯形牢牢地將整個屋頂支撐而起。
其中最下面的房梁從“檐柱”上突出,上面的花紋浮雕圖案栩栩如生,其精美程度令人驚歎。在祠堂的兩側各有一塊彩色浮雕圖案,上面的花鳥造型呼之欲出。木制對聯長度羊城稱最。祠外古樸陳舊但風采依然不減當年,俨然一位飽經滄桑世事的老人。呈階梯形的“檐柱”牢牢地將整個屋頂支撐而起,充分體現了廣州的地方建築特,設計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郭氏大宗祠古建築主體分3間廳房,在郭氏大宗祠的“世德堂”內,兩塊木制牌匾的對聯鑲嵌在兩側的牆壁內,從地面上直立到屋頂總長度有近20米左右,上書“世道正方興君子有徽猷詩禮傳家同氣連枝讀父書而繼業、德風成教化光宗無別術文章華國連芳賣葉禀祖訓以揚名”。上下聯總計字數48個,在廣州城內的古建築中聯刻中,其聯長與刻工頗有王者風范,幾乎堪稱羊城對聯的“對聯大王”。在“世德堂”後的一間廳房內,8根木制頂梁柱整體由8根檀木打造而成。說明早在明朝時期,廣州的建築風格已融入中原文化。